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某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要点

时间:2024-03-22 16:10:39
某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要点[本文共5317字]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t779069460”为你整理了这篇某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要点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20年,全市科技系统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两手硬、两战赢”总体要求和“创新嘉兴”大会战总体部署,以市十四届四次党代会《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的决定》为总纲,一手抓抗疫助企,一手抓“科技创新力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载体创新、企业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创新和生态创新五大专项计划,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企业157家,全市总量突破1300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1.35亿元,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7%;获批嘉兴首批创新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1家,入选省级高端人才14人,高端科创项目落地数76个,均居嘉兴首位;完成研发经费支出46.7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率和研发机构设置率分别达到66.5%和50.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01%;完成技术交易额13.5亿元,科技创新券确认使用量3117.3万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件;新增省级孵化器1家,高桥农业科技园区、乌镇互联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均列入省级创建;新增校地(校企)合作创新载体14家,全市总量达到100家。

一、奋力抗疫,推动争先创优。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认真落实归口属地清单管理、人才专家暖心关爱、科创载体减租降费等机制,全力抓好科技型企业、科创载体、高层次人才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组织开展抗疫攻关紧急立项,确定14个疫情应急防治科技计划项目予以立项,其中,清锋科技实施的“地铁车站全断面体温精准监测原件与系统”项目被列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抗疫专项。复工复产期间,累计兑付科技经费5217万元。

二、顶层设计,优化平台布局。一是战略布局“12310”创新矩阵。聚焦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水平打造乌镇大数据产业生态园、开发区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高起点规划建设凤凰湖科技城、乌镇国际创新区和高铁产业新城,全面推进10个创新“园中园”建设。二是扎实推进“深根计划”。精准对接清华大学、清华长三院,构建“1+N”科创合作体系并筹建“乌镇实验室”,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技术等新材料领域产学研合作。三是狠抓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桐昆、振石、巨匠等龙头企业建设独立法人研究院,浙江传媒、南航、中科院、武汉理工等一批校地(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相继落户,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2家。浙理工桐乡研究院获评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嘉兴市十大科技创新载体。四是打好“孵化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新增桐乡市级孵化器3家,嘉兴市级、省级孵化器各1家,全市孵化机构总量达到26家。乌镇深港、上海创新中心运营机制日趋完善,建设成效更加明显,33个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成功落地;启用波士顿、墨尔本两个海纳孵化器,全市域外(海外)飞地总量达到4家。

三、固本强基,深化育苗造林。一是深化“高新企业育苗造林”工程。深挖优质创新型企业,新认定创新领军企业10家、创新先锋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企业175家,科技企业梯队不断壮大。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发明专利“三个全覆盖”工程,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0余个,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85项,新增嘉兴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4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以农业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多部门联动选派第九批桐乡市科技特派员18人,为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四、开放带动,深化科技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G60科创走廊建设,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共建上海高校桐乡协同创新中心,借力上海大院名校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举办科技领军人才桐乡“云上行”活动,邀请科技部人才中心相关领导、专家开展线上培训与政策辅导,全年共申报“国万”8项、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6个,省级外国专家工作站、嘉兴市级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各3个;入选省级高端人才14名、省海外工程师6名、嘉兴优才计划7项。举办“千名专家进千企业”“名校硕博进桐乡”等活动,开展合作对接38场,19位硕博士深入桐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

五、培育品牌,优化创新生态。一是深化“乌镇路演”品牌建设。启用乌镇国际路演中心建设,构建集项目路演、评审、孵化、投资、创业营辅导于一体的常态化路演闭环,共举办“乌镇路演”15场,落地高端科创项目数76个。二是推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档升级。完成濮院毛衫时尚、乌镇互联网和开发区玻纤三个省、市级综合体“六个一”基本建设任务,濮院毛衫时尚综合体完成现场考察,乌镇互联网综合体获批省级创建。三是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依托金凤凰科技大市场、中电科乌镇街等平台,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并积极参与浙江科技成果拍卖会、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等活动,全年共完成技术交易额13.5亿元。四是推动金融创新资本赋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全年共发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2.78亿元,服务企业73家次。完成青桐天使基金运作方案,首期基金规模2000万元,重点投向经认定的嘉兴市级以上孵化机构和我市设立的域外孵化器在孵项目。同时,制定出台新一轮科技新政,财政科技投入比2019年翻一番;高规格举办桐乡建设创新型县(市)暨科技人才大会,长三角科创乌镇联盟成功启动,10个区域合作高端载体顺利签约,一批优秀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受到表扬,桐乡作为创新型城市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1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工作会议,以及市党代会、三干会和人代会精神,聚焦“五大历史使命”,围绕“六个重大跨越”,坚持以“干事创业”为主题,以“争先创优”和“能力提升”为主线,以“视创新为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为理念,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积极承接乌镇峰会红利释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域、全面、全产业链创新,持续打造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为奋力谱写“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中的桐乡篇章、扎实推进“七大提升行动”和“八大比拼”提供更强创新动能,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百年。

二、目标任务

围绕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建设,深入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创新主体育苗造林”“创新人才集聚裂变”“创新生态优化提升”“创新治理能力提升”六大工程,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企业总量超过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到18%,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确保省级高端人才入选数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工程,着力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持续提升科创平台集中度、显识度、贡献度,为全域创新提供更强战略支撑。

1.完善“12310”创新矩阵。围绕省级乌镇大数据高新园区争先晋位,加快推进“直通乌镇”产业园、“乌镇之光”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硬核”建设,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牢基础,力争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高水平打造桐乡前沿材料、乌镇大数据两个高能级产业生态园,完成规划编制,启动地块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园区功能。全速推进“三大科技城”建设,凤凰湖科技城启动建设国际研发社区一期工程;乌镇国际创新区实现智慧社区项目正式启用,并重点办好乌镇院士智慧谷、中电科乌镇街等科创平台;高铁产业新城完成视觉物联小镇主体工程结顶,富春航空小镇部分启用。依托经济开发区、乌镇和融杭片区,持续推进10个创新“园中园”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2.建强新型研发机构。坚持独立法人、面向市场、多元混合原则,全面推进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持续深化浙江传媒、南航、中科院、武汉理工等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乌镇实验室”先导区启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冠军企业引领作用,按照“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条创新链”的理念建设一批创新企业研究院,力争累计建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15家,努力把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打造成为嘉兴创新企业研究院示范标杆,并积极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3.深化“泛孵化器”建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科技孵化器,全面落实孵化器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科技孵化机构扩面提质,力争全市总量达到30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机构1家,基本实现镇街科技孵化机构全覆盖。实施域外“飞地”建设提升计划,重点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布局建设域外创新中心,力争累计建成域外(海外)“飞地”不少于6家。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对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总要求,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4.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3+1+X”主导产业,坚持政府组织推动、产业链协同、龙头企业牵引和市场化运行,按照“系统化设计、一体化布局、集成化攻关”要求,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0项,其中重点支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不少于10项,加快取得一批填补行业空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5.强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平台共建、技术共研、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深化“千名专家进千企”“海外人才乌镇行”等活动,加快搭建一批产学研合作载体、解决一批产业创新技术难题,力争新增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不少于5家,全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不少于30次,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不少于50项。

6.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用好金凤凰科技大市场、中电海康乌镇街等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并与浙工大、杭电、清华长三院、上海教委科发中心等合作建设一批普惠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能力,力争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不少于15亿元。

(三)实施创新主体育苗造林工程,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

7.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深化高新企业“育苗造林”工程,突出存量挖潜和增量引进,不断壮大科技企业梯队,力争创新领军企业、创新先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企业数分别达到10家、80家、500家和1000家。

8.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结合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地出让、项目准入等机制,继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发明专利“三个全覆盖”工程,不断强化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院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率和研发机构设置率分别达到90%和70%、研发经费支出额超过50亿元、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5%,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150家。

9.强化惠企政策落地。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力度,精准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研发投入财政补助、高企认定支持及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提升科技创新券兑付效率,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制造业新政等各类扶持政策协同叠加效应,力争财政科技人才投入达到1.6亿元,兑付科技创新券不少于3500万元。

(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裂变工程,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提升良性互动。

10.打造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G60科创走廊建设,以产业接轨和要素互动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不间断对接长三角地区优质创新资源,推动人才流动、创新要素和专家库共享。

1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依托重大科创平台、重点科技企业和合作高校院所,突出抓好“双千”“双万”、海外工程师、创新创业团队、嘉兴“优才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申报,力争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不少于8名、嘉兴市级以上海外工程师不少于12名,新增嘉兴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不少于2个、嘉兴“优才计划”不少于4人。

12.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借力浙大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嘉兴农科院育种技术团队,在园区实施“十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充分释放科技支农惠农示范效应。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技术试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五)实施创新生态优化提升工程,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环境。持续增强创新要素供给,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力。

13.打造科技金融品牌。强化青桐基金赋能作用,推动更多资本集聚投资我市创新领域;鼓励科技金融合作银行推出投融贷、研发贷、孵化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力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8亿元。

14.打造“乌镇路演”品牌。依托乌镇国际路演中心,联动“乌镇杯”创业创新大赛,持续完善“线上(云路演)+线下(科创平台巡回路演、龙头企业专场路演)”路演模式,力争全年举办“乌镇路演”活动不少于15场,高端科创项目落地数不少于65个。

15.打造创新服务品牌。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力争新增嘉兴市级以上综合体1家,服务企业超过9000家次,努力把濮院毛衫时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成为省级示范标杆,把乌镇互联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成为高端赋能平台。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证“一件事”办理。继续开展地方创新载体认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六)实施科技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以“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提升。

16.高质量编制实施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需求牵引和前瞻布局相结合,紧扣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建设总体目标,围绕高能级科创平台布局、创新要素流动、新动能培育、开放合作、人才集聚、科技金融支撑、双创生态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全市今后五年科技创新工作有序开展指明方向。

17.锻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科技铁军。聚焦“五心”(坚定初心、提高责任心、激发进取心、增强事业心、保持敬畏心),认真落实“能力提升年”“争先创优年”活动,综合运用“南湖初心讲堂”“桐乡大讲堂”“创新讲堂”等载体,推动科技系统干部政治纪律意识、业务理论水平再提升。落实“三服务”2.0版,开展局干部包片联系服务,着力打造“三员三师”机关服务品牌,切实提升基层满意度和获得感。

18.推进“整体智治”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探索以数字化手段建设一体化、协同化、现代化“科技大脑”,将各类科技孵化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科创载体,以及科技人才项目的认定(立项)、管理和绩效评估作为全市科技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向“整体智治”迈进。

《某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要点[本文共531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