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时间:2024-07-05 09:43:46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本文共5083字]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2009年3月9日至14日,市委宣传部考察组到湖南就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参观了湖南日报、三辰卡通公司、田汉剧场、省博物馆和酒吧、餐饮一条街等,通过听介绍、座谈、访问和现场观看等形式,对长沙市的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娱乐文化、文博会展、文化体育、卡通动画等七大文化支柱产业进行了了解,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考察组一致认为,长沙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成效显著,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借鉴。

一、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有规模。长沙市现有文化个体户10万多家,文化法人2280个,其中经营和资产过亿元的文化企业有长沙晚报集团、长沙广电集团、湘绣城等20余家,从业人员13.44余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432.84亿元,连续5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是有品牌。长沙的媒体传播、出版发行、休闲娱乐、歌厅演艺、卡通动漫影响广泛。长沙广电集团政法频道、女性频道已在北京、武汉、美国落地。女性频道与湖北军威集团合作,通过数字网络覆盖全国;继拍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之后,《恰同学少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和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田汉大剧院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辰卡通公司拥有蓝猫、虹猫、山猫等著名品牌,成为全国第一个动漫上市公司、第一原创驰名动漫品牌、第一大动漫生产企业,形成了研发、制作、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湘绣、红瓷影响广泛,“金球”湘绣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三是发展有规划有后劲。长沙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规划实施的“一江两岸”百里文化走廊,在建的被誉为“城市名片”的“两馆一厅”(投资12亿元的长沙市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省“三馆一中心”(省群众艺术馆、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和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一馆三中心”(长沙市群众艺术馆、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长沙市社会科学活动中心和长沙市文学创作中心),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黄华印刷科技园、长沙晚报报业文化园、长沙新广电中心等文化项目,为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机制已经形成,目前全市的卡通动漫、歌厅、民间工艺、图书交易主要为民营投资。全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强大动力。

二、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主攻方向明确。长沙市委、市政府明确长沙文化发展的定位是“文化名城、休闲之都、创意中心”。“文化名城”,就是依托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加大保护力度和挖掘力度,充分展示楚汉名城、屈原之乡、革命圣地、伟人故里的亮点;依托新兴的卡通动漫、文博会展等品牌,进一步增强影响、凸显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卖点。“休闲之都”,就是依托闻名全国的歌厅、酒吧、休闲等品牌,壮大规模,提升品位,增加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吃湘菜、上歌厅、洗足浴,使“休闲娱乐在长沙”成为中外游客的选择,成为长沙娱乐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所谓“创意中心”,就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基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建设一批特色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壮大数字传媒、出版印刷、艺术创作、广告设计、民间工艺等创意产业,让长沙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创意中心,力争到2010年全市文化总产值达7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二是重点环节突出。一是抓广电、报纸主导产业发展。长沙广电从2000年的4000万元产值发展到2008年的4亿元,增长10倍。长沙晚报2008年经营收入2亿元,广告收入排名全省报业第二位。二是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吸引市外投资。长沙晚报和长沙广播电视通过集团化运作、集约管理、规模经营,实现优势产业的整合和扩张。三是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黄华印刷科技园集中印刷企业32家,2008年总产值突破5亿元。解放路“酒吧一条街”云集19家大型酒吧,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四是抓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安排培养经费,对纳入“五个一批”的人才进行学习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加强实践锻炼,让他们快速成长。对文化投资置业者给予资金扶持和鼓励,对文化人才的创作和经营成果、纳税过100万元的文化经营业主,获国际、国家级的文化人才,给予重奖。培养了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导演、名制片人、名出版家、名文化企业家,为长沙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是基础设施过硬。一是建设基础性项目。“十五”期间,长沙市建设好了博物馆、科技馆、简牍博物馆、“一馆三中心”等20多个文化基础项目。“十一五”期间,长沙市重点建设“一江两岸”文化走廊,建好“两馆一厅”、橘子洲文化生态景区工程、梅西湖国际会展中心、长沙铜官窑遗址开发工程等100个文化项目。二是培育市场化主体。重点扶持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的发展壮大,扶持宏梦卡通公司、拓维公司、出版物交易中心、湘绣城、定王台书城等民营文化企业做强。三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长沙市投入近亿元,改善了全市农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还将健全9个区县(市)“两馆一团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文艺团、文化中心;街乡一站(综合文化站)、一队(电影放映队)、一社团(文艺社团);居委会村一室(文化室)、一户(每村要有文化重点户)、一场地(文化场所)。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事和政企分开,政府从办文化转变到管文化。成立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执法局(包括文化广电文物出版执法)。全市除公益性文化外,其他经营性文化行业均为社会所办。对非赢利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政府保证投入,职工全员聘任,博物馆、展览馆实现免费向观众开放;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市场化运作。媒体做到了采编与经营分离。湖南日报成立发行公司,实行自办发行,2008年发行收入达1.2亿元,预计2009年将达1.5亿元。湖南日报广告部实行部主任目标管理,广告部主任缴押金20万元,加大经营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湖南日报在经营发行中既实行经济奖励,又进行职务奖励,有7位同志因为业绩突出被提拔为正处级干部。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近年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人事机制和分配机制。晚报总编辑实行竞聘。广电媒体实行频道独立核算制、总监负责制和总监年薪制,和光影视公司实行项目制片人制。长沙晚报和长沙广播电视,通过集团化运作、集约管理、规模经营,实现优势产业的整合和扩张,下一步还要将长沙花鼓剧团、湘剧团、歌舞剧团“三合一”,组建长沙艺术团。

五是政策措施到位。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自觉做到“三个纳入”,建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主要领导亲自抓文化产业,宣传文化部门具体抓文化产业。市及各县区都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真正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艺术创新,像重视经济环境一样重视文化环境。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财政税收、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工商管理、国土规划等方面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十五”期间,长沙市区财政投入文化发展经费50亿元。“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鼓励国有文化单位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在资金上优先扶持,大力引导民营经济投入。从2007年开始,市级设立了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各区县设立了200~1000万元的引导资金。此外,长沙市正在着手成立融资公司、投融资服务联盟等机构,切实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三、主要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在发展文化上他们打破旧观念,敢为天下先,放手搞产业、创新求发展,开创了文化事业产业双繁荣局面。如湖南卫视借鉴国外经验创设“超级女声”节目,创造了省级电视台收视率收入率的神话。如敢于提出打造休闲娱乐城口号,打响“休闲娱乐在长沙”的歌厅、酒吧、休闲等品牌。为了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沙市拿出6000亩土地,用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这些土地大部分采用无偿划拨的形式。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给予扶持。

二是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又细致稳妥。湖南文化体制改革的做法是,体制上大胆推进,人员上慎重处理。长沙市把媒体中的宣传职能与经营职能两分开,剥离后的经营职能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人员身份慎重处理,按时间段划分人员身份,老人老办法,但可在新体制中工作;人事代理和聘任人员则进入企业体制;新成立的经营单位直接注册企业公开招聘人员。绕过了人员难题,保证了改革的推进和事业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法人和职工竞聘上岗。

三是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利用。长沙是全国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就是湖湘首邑,有“楚汉名城”之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绚丽多彩,遗存十分丰富。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强,保护规划、保护体系健全。我们所到之处,文物古迹都保存完好,如韶山、宁乡的伟人故居,湘西的凤凰古城、岳麓书院等。

四是大胆启用能人,用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如动漫产业是人才密集性产业,长沙市率先引进人才发展动漫产业,长沙动漫一度占到全国动漫产值的70%。再如广电局下辖的多个电视频道和实业实行总监负责制,副总监由总监聘任,总监掌控整个频道的人、财、物。

五是发展文化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壮大文化产业。长沙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动画片《蓝猫》风靡全国后,带动了其系列产品的发展,形成了研发、制作、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立了金鹰卡通卫视频道。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为社会上的广大美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为众多本专业在校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为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对我市的启发与建议

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文化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是美国的第一大产业,日本文化产业规模超过了传统支柱产业电子业和汽车业,在全国占第二位。英国、法国、韩国、香港等地文化产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国内文化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长沙等发达城市相比较,我们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产业成不了大气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心、支持还停留在口头上。文化系统内部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也滞后,认为文化是宣传教育事业,缺乏产业价值。这个思想观念如果不转变,文化就不可能走上产业化道路。所以我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还要加大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

二要加快改革,推进创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实行事业体制的文化单位,要扎实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党报、党刊要实行采编与经营分开,电台、电视台要抓好制播分离,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复制、发行、传输网络部分,以及影视剧、娱乐、体育节目制作部分,转制为企业。宣传编辑部门与经营性公司要实行“事企分开”。新闻单位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将采编部分牢牢掌握在党的意志中,设立严格的编制和人员控制门槛,实行财政事业全供,其他人员实行自收自支,放开竞聘,广纳人才。对经营性文化单位也要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使之成为参与公平竞争、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一般艺术院团和一般出版单位及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报刊社,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剧制作和销售单位,都要逐步转制为企业。对目前转企困难较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分步走的办法,可暂时维持事业性质,但要推进企业化经营,增强发展活力,条件具备时尽快转制为企业,新进人员一律按企业人员管理办法执行。积极探索创新文化单位领导班子任用形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完善中层管理岗位竞争上岗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竞争程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使竞争上岗的干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探求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要科学设岗,以事定岗、以责定岗、以岗定编定人,杜绝因人设岗,把减人节约下来的经费用在文化建设上。在定岗定编基础上实行竞争上岗,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中来,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委任制,破除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对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实行聘任制,实施人员优化组合,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动力。

三要加强领导,舍得投入。市里要成立促进文化发展的领导机构,负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及各项工作的组织推进,每季度开一次例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建议在机构改革中在市县宣传部设立专司文化产业与体制改革的常设机构。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及时和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相关情况,为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和宏观调控依据。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列入有关单位的目标管理,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每年制定有关单位的发展改革目标。一些涉及文化的部门在工业项目招商中不一定内行,要发挥其所长,可下达文化招商、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目标,纳入年度考核。

要加大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恢复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产业属性,改革现行的事企不分的状况。在文化产业发展之初,发挥政府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要设立引导资金。一是支持健康文化的发展;二是对文化企业贷款进行贴息;三是支持引导文化企业改制、合并。要成立文化投资公司,为文化企业投融资。要奖励有贡献的文化企业,强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支付改革成本,解决改制单位人员的后顾之忧,做到改革发展和稳定。上级已出台各项有利于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市里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本文共508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