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多篇)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调研报告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调研报告汇编(3篇)
篇1:
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要想实现稳健发展,就离不开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因此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打下坚实的资金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外部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加大了企业资金获取的成本。加上房地产行业管控力度加大,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融资成本不断提升,垫资规模大、回款时间长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资金管理与控制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效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算管理,健全完善的预算编制能够帮助企业领导层与管理者,对下一年度各项成本费用资金支出的数额和结构予以全面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对下一年度的各项生产运营计划予以有效指引,保障各项工作在预算范围内开展。但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预算编制人员能力不足,对预算编制相关理论和方法缺乏足够了解和深入的学习,对自身工作的职责权限和内容缺乏全面清晰了解,不够重视预算编制。造成预算编制方法传统滞后,没有按照企业自身运营发展的客观情况以及外部市场最新的成本变化数据作为基础,导致所编制的预算指标难以贴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同实际的生产经营存在着不小的出入。二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企业内部采购部门和项目施工部门容易因资金是否到位而产生信息差,导致各项成本费用支出脱离预算管控,造成部门预算超支,加大了企业内部成本支出。三是没有对预算予以全方位审核,也就是说建筑施工企业在完成预算编制之后,没有对其开展专业性、全方位的审核,难以切实保障预算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企业资金预算管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作用,无法为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活动提供规范化的指引。
(二)资金管理比较分散,效率较低
就一些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拥有许多的下属子公司,并且各分子公司之间彼此相对独立,这导致企业集团总部难以实现对资金的集中高效管理,资金比较分散,集中性较差,企业总部对各项目的材料、人工等费用的支出情况缺乏全面及时了解,因此其支出情况的真实性也得不到验证和保障。另外建设单位对建设资金严格监管,要求专款专用,受监管项目难以实现资金集中,这就导致企业资金分布比较广泛,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闲置成本较高,造成资金浪费。未能对资金实行集中高效管理,还有一个原因是内部分子公司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换言之,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扩大自身发展规模,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希望企业总部对自身的资金管理产生过多的干预行为。也就是说,分子公司对开展资金集中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导致企业总部难以调配富余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现阶段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业务总量不断减少,加之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回款速度较慢,给现金流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甚至容易出现资金紧张或者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为企业发展埋下了不小的资金风险和运营风险。所以要未雨绸缪,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强化资金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扼杀风险。
(三)融资难度和成本不断加大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作为房地产行业主要的上游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较大影响。具体而言,银行对放贷条件予以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且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自身的工程造价就比较高,因此资金缺口较大,需要进行融资的总量大。在生产规模扩大的现实需要下,企业的债务规模也不断变大,导致其融资成本不断提升,在巨额本金和利息压力下,不少企业只能再次向其他银行进行融资,如此便导致自身债务越滚越大,陷入恶性循环。所以需要企业对融资难、融资成本大等现实问题予以关注,这与企业能否实现长远稳健发展关系密切。
(四)回款周期较长,加大了现金流压力
现阶段,从我国不少建筑施工企业运营发展的现状来看,垫资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潜规则,因此项目款被拖欠的情况屡屡出现。甚至对于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直到工程施工完毕其垫付资金依旧没有及时回收。也正是巨额的资金垫资行为加大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容易造成运营风险或资金风险,需要对此予以密切关注。另外,不少建设单位往往会以资金不到位或者是施工进度需要审核等各种理由来故意拖欠施工方的工程款,使得应收账款的回款速度更慢,导致项目施工进度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也为生产运营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尤其是影响了企业资金流动,加大了资金压力,长期会影响企业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拟定并积极落实预算编制计划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要想最大化实现资金管理的预期效果,就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预算工作做保障,所以需要企业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计划并予以有效贯彻落实。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形成科学先进的预算编制理念,摒弃传统滞后的编制方法,确保编制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适用性。不仅要以上一年度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作为基础参数,同时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予以密切关注,结合企业自身运营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与统筹考虑。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企业下一年度的施工任务目标来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对固定预算、弹性预算以及目标成本预算等方法加以充分的运用,要保持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谨慎态度。另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强化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这样才能形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闭环反馈链条。需要由企业领导成员、管理人员对预算是否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进行全面审查,然后再由基层操作人员对预算是否与实际操作需要相符合进行全面审查,再把相关信息反馈到管理层。这样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沟通与交流最终确认,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在新发展环境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强化自身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全面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整体意识,加快构建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各分子公司从企业集团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在自身运营管理和资金活动中,积极配合企业总部对资金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要求,逐步推进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对于各项目资金管理来说,需要集团总部予以严格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对资金 ……此处隐藏7833个字……财务凭证,而内审部门开展下属公司内部审计时,再次翻阅大量财务凭证,发现的问题大多雷同,且被审计单位很可能已经整改完毕,再次大量翻阅审查的意义不大。再如,条线管理部门开展下属企业专项检查时,发现采购项目中可能存在陪标行为,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但未将其作为线索移交至纪检部门,由此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存在违规经营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发生廉政风险。
(四)信息化审计程度不高
进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审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然而,S集团内审部门对科技强审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刻,还没有构建成熟的信息化审计体系,加上集团下属各企业所使用的信息软件不一致,集团没有统一的数据中转连通机制,无法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汇集,导致S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尚未融入“智慧”元素,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内审人员采用对招标采购等业务和各类事项会计凭证逐笔检查或抽查的传统审计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挖掘深层次的潜在风险。例如,针对信息化程度高的营收系统,每月千万条数据,单靠手工根本无法进行核对,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风险漏洞。
(五)内部审计整改不到位
通过内部审计整改,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营高效发展,推动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S集团在内部审计整改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部分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知不到位,重业务、轻整改,认为内审部门是“找茬的”,在审计整改过程中敷衍了事;特别是长期遗留问题,因为时间跨度较大、涉及部门多,整改难度较大,被审计单位不愿花精力去落实整改,部分管理人员认为不是自己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问题查证不够透彻,未能发现问题根源,提出的审计建议过于宽泛,无法体现审计价值;有些建议没有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考虑,可操作性差,审计整改难以真正落地。再次,缺乏追责问责机制,年终考核制度中虽然包含了对整改情况的考量,但是对整改不力或拖延整改没有明确的惩罚标准;此外,制度规定三级企业由二级企业进行考核,而二级企业没有内部审计部门,使得其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高,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三、助推集团管控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对策探讨
(一)强化内部审计体制顶层设计,优化管理模式
集团管控下的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顶层设计,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准确定位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发挥审计作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党委书记担任主任的审计委员会,增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推动下属重要子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职内审岗位,未设置内审机构或专职内审岗位的三级企业由上一级审计机构负责其审计工作,建立垂直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合式管理模式,形成“上审下”和“同级审”的审计组织方式,进一步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深化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和行业监管机构出台的政策制度,及时制定修改完善企业内部相应的制度、操作流程标准、内审人员行为规范等,促进管理体制的优化落实。
(二)培养提升“能查能说能写”本领,打造内部审计铁军
面对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提升内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本领,国有企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外部可以通过校企招聘、知名平台招聘和优秀人才引进等手段,吸引优秀的审计人员加入集团内审队伍;内部可以从集团各级企业中挑选有意愿、能力强、水平高的骨干人才,通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选拔合格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二是建立内部审计培训体系。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或者定向委培的方式,结合对集团重要产业、高风险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培养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完善内审人员薪酬体系。要制定科学的薪酬体系,通过岗位评定、绩效管理、中长期激励等手段,建立内审人员晋升通道,吸引高质量人才。还可以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审计师职称、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等内审职业相关考试及后续教育,为其提供考试费用支持和职称补贴,逐步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四是让内审人员多在审计一线历练,多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审计人才。通过以上手段,努力培养出信念坚定、作风务实、业务精通的高素质研究型内部审计队伍。
(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内部监督体系
集团管控下的国有企业可建立健全与内部审计监督相协调的涵盖审计、纪检、财务、风控、招标采购、工程等部门的内部监督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各业务条线近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使纪检、违规责任追究等部门能及时获取问题线索、采取措施,揭示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二是联动检查,统筹规划,针对集团关键业务和高风险领域,集中各条线骨干人员开展联动检查,扩大检查深度和广度,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做大做强国有资本。三是建立信息系统问题整改库,汇总集团各业务条线检查发现的问题及责任主体的整改结果,积极促进成果共享,切实形成监督合力。
(四)建立业审一体化平台,提高内部审计质效
大数据时代,集团管控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是不断加强对内审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培训,培养提升内审人员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思维和实操能力,同时可以招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入审计队伍。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或引入第三方公司相对成熟的集成审计模块,逐步构建财务、招投标、工程建设、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等具体业务融合贯通的业审一体化平台;对重要的子企业实施联网审计,实现高效收集和分析数据,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更加及时、深入、全面;通过数字赋能风险预警机制,揭示更加隐蔽的风险隐患,建立起高质量的信息化监督体系,强化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风险防控和提高质效等方面的效能。
(五)强化内部审计整改,增强内审威慑力
审计整改的成效是内部审计工作价值的重要体现。集团管控下的国有企业要打通内审工作整改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做好审计工作的“后半篇文章”。一是强化思想认识,通过制度、会议、培训等方式,明确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为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整改认知。
二是细化考核标准,切实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奖惩、任免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压紧压实整改责任链条,对于未按要求整改、拖延整改、拒不整改的行为,可以提请开具督办单。三是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工作,将审计发现问题分门别类列出问题清单,按照清单开展“回头看”工作,将已整改的问题销号,形成“查病、治病、防病”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审计发现问题真实整改、防止屡审屡犯。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