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时间:2024-05-29 01:07:43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本文共3792字]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个人意识倾向的一种表现;是真正唤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内驱力,那么,应如何在兴趣盎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获取知识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导语激趣,开启思维。

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巧设导语,设置悬念,就如磁铁一样紧扣学生的心弦,诱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导语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为整个课堂学习定下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导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自然,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近平等民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赵州桥》一文  师出示图片后导语: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过了1300多年的风吹日晒,洪水侵害,地震的破坏,与它同一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存在了,可它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横跨在河上。虽然只是几句简短的话语,可已激起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鼓动性,他们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保持着当年的雄姿,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我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他们认真细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则导语既介绍了赵州桥的概况,又激起学生强烈的追索思维和学习兴趣,犹如文章的序曲,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感染,迅速进入课文学习中。又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上课一开始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都知道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有关他的故事可多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跟敌方交战,却从敌方借了许多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引趣求知,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思维是想象的基础,而想象促进思维。兴趣是科学宫殿的敲门砖,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前提,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架设教路、学路的桥梁,就能启动以创新意识为动力的想象思维空间。在语文教材中,有蕴含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具体情节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神态动作,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可根据关键性词语,想象此情此景;也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动作;还可根据课文的中心,想象出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也可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如授完《凡卡》一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启发:凡卡写信给爷爷会收到吗?假如他的信最终落在店主老板手里,凡卡的命运将会怎样?假如凡卡被打死,他的爷爷能伸冤吗?假如凡卡逃了出来,或流浪,后来又怎样?请以《信寄以后》为题给《凡卡》续写,通过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想象中敏锐地审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引证,在相互启发下,既发人心思,又突出中心,有力地深化主旨,有效地激活想象思维。再如学完《神笔马良》一文,我问学生:“你觉得马良以后还会给人们画哪些东西呢?如果你拥有这样一只神笔,你准备画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就兴趣高涨,展开积极的讨论,思维非常的活跃。

三、情境设趣,探索思维。

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入学习活动,激发情境思维,在情境思维中比较容易学到知识、逐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解决教学矛盾、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简单明了的意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我们的教学大有帮助。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抽象,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过程,如何使抽象的、枯燥的单一知识变得有情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情况。“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小孩子天生爱听故事。我经常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而且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时候,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语文园地玩几个语文游戏大家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坐上汽车出发吧。(播放课件:小朋友坐上汽车出发,汽车开到了写有“语文园地”的公园大门口。)语文园地到了,我们一起快活地游戏吧。学生一听说这节课要做游戏,兴致就来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的活动、游戏、事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赞科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创设生动、有趣、引入的问题情境,渲染气氛,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智慧潜能。如教学《荷花》时,我利用动画片依次向学生展示了三幅不同姿态的、栩栩如生的白荷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使学生与作者感情共鸣。再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抓住“活的画”诱发探求:(1)把这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画,说明什么?(2)你从“活”字知道这池荷花怎样?(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池荷花充满活力?(4)是谁创造了这池充满活力、美如图画的荷花?紧接着播放《爱的谐奏曲》钢琴音乐,配合学生们饱含感情的朗读,品词品句,结合上下文思考,从扎实的语言训练中领略语言描写景物美的巧妙,实现师生间的感情共鸣,思维同振。这样的情境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思维能力也获得和谐、健康的成长,并饶有兴趣地探求未知世界,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我让学生观看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让优美的景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迷人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我就引导学生思考:(1)游览了桂林,你总的印象是什么?(2)桂林山水哪一点最吸引你?学生踊跃举手,气氛相当活跃。

四、设疑激趣,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追求的是学生认识的“标准化”答案,或者满足于学生答案的标准,这样的模式化或程式化教学,造成“千人脸面一人意念”的局面,抑制了思维的发展。而发散思维就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方位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迪伯诺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求正确,而在求实效”。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活灵活现展现学生眼前,燃起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期望,引导并鼓励学生朝不同方向辐射,标新立异,使思维从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多维度展开,正如苏轼诗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决非某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能替代的。如《月光曲》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含义,设计了“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的各种原因:㈠)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谦虚;(3)贝多芬怕让人知道了,会有很多人来看;(4)贝多芬因酝酿《月光曲》进人情境,故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5)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想回答;(6)贝多芬遇上了盲姑娘这个知音,他很激动,忘了回答;(7)是课文省略,下文的“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就是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别具一格的新观点、新见解,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兴趣的火花,发散的思维。它打破思维的定势,扩大思维的空间,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又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具价值性和获得性。

五、动手操作,创新思维。

皮亚杰的研究证明,人类最初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人人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兴趣浓,效率高。例如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等。学生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多动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创新的天地里自由成长。如学了《充气雨衣》一文,课的最后,老师可以这样提问:“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样,学生课外就会去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游戏活动,拓展思维。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学《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创造一种情境。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本文共379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