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生态课堂教学

时间:2024-11-19 22:38:07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生态课堂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生态课堂教学

一、数学生态课堂产生的背景

卢梭曾经说过:教育需要顺应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人的本性就会被损伤。著名数学家杨乐曾提起过:“我国的学校教育,即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太过急迫,提出的需求太高,而学生的发展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若是教育要进行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课堂变革。没有课堂改革作为基础,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会变成空中楼阁。数学现阶段的课程改革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表现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彰显学生学习数学方式、老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已经成为优化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性任务。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探究数学生态教育现状,开展数学生态教学,就是教育领域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

在2021年7月底,国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也就是说,一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减负”的目的就是为了增效。“减负增效”就是要把孩子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合理安排他们的课业负担,从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减负增效”的核心是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内涵是减少课内外那些机械重复、低效的活动,提高孩子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主要的课堂时间还是被教师们占据了,教师会把自己当成课堂上的主体,给学生灌输很多的知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而且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还是以教材为主,没有注意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扩展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也很难吸引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适应教学的改革,生态课堂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生态课堂呢?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有什么意义?又该怎样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呢?

二、什么是生态课堂?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 是活着的,有生命的; “生”又是“学生”。 “态”是指形状、样子。 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

“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性、学习规律、成才原理的学习环境, 释放学生天性、人人能动学习,绽放学生灵性、全面自我成长的科学课堂、活力课堂、智慧课堂、卓越课堂!它要求我们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规律、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成长成才的特点规律,并借助科学任务驱动、价值问题撬动、多样方法调动、有效全员互动,最终实现使学生释放天性、绽放灵性的智慧课堂。因此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幸福的教育模式。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 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

生态课堂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生命体平等对话共同生长的场所,体现生态课堂“尊重生命”的基本理念;生态课堂倡导学生自主进步与发展,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舒适、健康生长, 体现生态课堂中的“生长自由”的基本思想;生态课程倡导学生在活 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 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 体现生态课堂“关 注生成”的基本观念。

总之,生态课堂力求通过创造充满“生机”的 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巧妙处理课堂“生成”, 实现每一个生态元素都自由、健康的“生长”。这就是“生态课堂” 的核心理念。

三、数学生态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态课堂其实就是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融洽的、自由的、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也能够让呆板的、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高涨。生态课堂的构建强调教师们要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来进行教学,教师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终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张扬个性的调控

生态课堂的构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中心,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分析来学习数学知识。以往的数学教学非常压抑学生的个性,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学生们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步伐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但如今既然要构建生态课堂,就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这需要教师们做到以下两点,一点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去赞美学生,多鼓励学生。第二点是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把所要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小学生辨认年、月、日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快速了解知识点的意义,如果有些学生对知识点的含义不够清晰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在分析和探究中发现新知识。

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统一

传统教学与生态课堂教学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们以往的学习是以接受学习为主,整个课堂一直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枯燥的,但是生态课堂下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发生了转变,他们变成课堂上的主体,教师们只对他们的学习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其实教师们应该把这两种方式综合一下,让学生既可以进行接受性学习,也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对 ……此处隐藏1710个字……本真主旋律

案例1:人文关怀—生态课堂的“阳光”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身份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再是一人高高在上,而是开始走进学生当中,凸显人文的关怀。因此,教师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向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全国著名教师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下是《圆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段:

师: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圆规的话——

生:——无法画出圆来的。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都拿好圆规,看看可以画出圆来吗?

生:能。

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们知道了如何使用圆规来画圆。

师:以前没有圆规,人们能不能画出圆来呢?

生:画不出来。

师:今天的课堂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画出圆来吗?

生:可以。

生:老师,我们这个小组用圆圆的瓶盖画出了一个圆。

师:那叫“拷贝不走样”。

学生们都笑了。

生:我们把绳子的一头固定住,在另外一头绑上一支铅笔,然后把绳子拉直,用铅笔绕一圈也可以画圆。

师:看到你们的成果,老师觉得你们基本上掌握了画圆的规律。

师:没有使用圆规我们也画出了圆,那么为何古人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呢?

生:应该是古代的人没有想到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吧!

学生们都笑了。

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原先是指在没有圆规和“矩”的情况,是没有办法画出圆形和方形的,不过随着时间的迁移,这句话可以指代许多的事情,表示做事情要遵守规矩。

……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数学这门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累积,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情景,让学生们自主地去体会圆的魅力,也让学生感受研究的乐趣所在。

案例2:引导探究—生态课堂的“生长素”

数学生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以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让学生们在实践当中去主动去发现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提升,学习的乐趣也大大地被激发了,自主的创造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如刘松老师执教的《众数》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众数,刘老师设计了挑选舞蹈队员的活动,有效地利用这一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在对由不同统计量得到的结果进行比照过程中,这个问题解决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们在体验中理解了众数的含义,得益于教师的悉心引导。又如,笔者在福建省福清市“新课程与我共成长在”研讨活动中执教的《克和千克》教学片段:

1.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请小朋友轮流掂一掂篮子里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说一说。

师:这个重量和一克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2.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1)出示重500克的食盐2包。

师:这包盐有多重?两包呢?

(2)介绍盘秤并验证盐的质量。

(3)得出1千克=1000克

3.实践活动:体验1千克

(1)估一估、称一称。小组合作活动要求:

估一估:大约1千克的物品有几个,然后把它们装入塑料袋里。

称一称:称称大约1千克的东西,并数一数有几个。

(2)小组汇报,实践活动。

估一估:一个小朋友大约有多重?

背一背:来看一看几十千克是什么样的感觉?

……

通过实践,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在实践的过程中亲眼见识了知识是怎么样产生的,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这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发现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案例3、根植现实—生态课堂的“土壤”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转变成为数学问题,并将其解答出来。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数学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

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应该知道圆是什么吧?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呢?

生:轮胎是圆的。

生:有些纽扣也是圆的。

……

师:老师也发现了一些圆,大家有没有看过平静的水面?丢一个石头到水里以后,大家会看到什么呢?

生:可以看到水纹、圈圈、圆……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圆,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

……

事实证明,将数学教学根植于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善于在生活当中去发现一些数学的素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4:多维互动—生态课堂的“营养液”

加强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是生态课堂的“营养液”。黄爱华老师执教的“24小时计时法”一课中,让学生们展开相应的讨论,然后呈现两个钟面并提出不同的时刻,学生则要说出各应该在哪个钟面上。老师再提出:“这种计时法哪里不一样?为什么没有25点?”老师接着演示一天里钟面和背景逐渐变化的动画,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再认识:从中午1点起是13时、14时……让学生在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流中明白24小时计时法的特点,了解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不同计时法方法的改写,老师先提问:“如果写20时,下面写什么?”再让同桌互相说说:“如果(上面)写什么,(下面)就写什么。”同时提出为什么要用24小时计时法,体会其对生活有方便的作用。然后又引导学生:“见到一个时间(24小时计时法),你能很快地判断下面是什么(时间)吗?”并即刻板书出24小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在学生以普通计时法回应后让学生“反过来玩”,并且要求想想出的题“难度够不够”“看看谁能附上标准答案”。学生在这种“激将”驱使下形成互动,学会了改写方法。这样的启发与引导,成就了课堂多向交流、互动生成,使学生不仅认识了“24小时计时法”的相关内容,而且学得愉悦、轻松、有效,对学生积累学习的感情与信心也十分有益。

结束语:

数学生态课堂与学生生命发展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话题,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它是一份体现教育人和被教育人生命历程的见证,我们要意识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切实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生涯,苦乐相伴,让我们在这片生命的绿洲上共同体验学习教书育人的乐趣、成功的艰辛。

下面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不是太阳,但我们托起的是太阳,我们不是希望,但我们播撒的是希望。

希望我们都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谢谢大家!

2022年7月8日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生态课堂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