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卜算子·咏梅》精品教案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教学内容:
《卜算子·咏梅》是六年级《日有所诵》的篇目。这是陆游的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词中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受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教学时,应注重通过品评诵读感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1、打破传统的串讲词句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在词中赋予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产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悟梅花的品格和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诵读。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诵读品味等方式体会诗词的意境,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1、揭示课题《卜算子·咏梅》。明确诗词描写的事物是梅花。
2、介绍“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师:提到梅花,不禁想到了“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两个词(课件出示),知道这“三友”和“四君子”都是谁吗?(松竹梅、梅兰竹菊)
从这两个称号中,你发现了这几种事物有什么特点吗?(不畏严寒,品格高尚)
自古以来,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都是画家描摹,文人引用的对象,它们出现在名画中、扇面上,甚至瓷器、木雕中。(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3、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更是屡屡出现在诗中——
梅花风姿清雅飘逸,北宋诗人林逋这样描绘过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性格隐逸淡泊,明代诗人高启这样吟咏过它——寒依疏影萧萧竹,春燕残香漠漠台。
梅花品格坚贞,洁身自好,南宋诗人卢梅坡这样赞美过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课件出示以上诗句,请学生吟诵品味,初步感受文化中的梅花形象。)
设计意图: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丰富而厚重,从相关文化内容引入,使学生对梅花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对梅花产生亲近感,帮助他们接下来更好的体会词的涵义。
二、初读知大意
1、师:这一株株梅花,携着幽幽暗香,或伴着诗人的吟颂,或载着诗人的情怀,或擎着诗人的志向,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侃侃而来。而陆游这首《卜算子》中的梅花,带来的是什么呢?认真听,用心体会——
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说说听出了什么?(压抑、伤感、凄凉……)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充满感情的朗诵快速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准确定位本词的情感基调。
2、师:这到底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呀!竟引得我们都惆怅起来,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读这首词,试着走近它,理解它,然后把你看到的梅花与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自读,交流体会。
3、指名试读,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并读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三、品读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小组讨论,同学生对梅花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梅花?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边读边品悟梅花的寂寞、凄凉、苦闷与悲惨形象,以及在饱受摧残中仍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品格,感受作者借梅花自喻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1、寂寞的梅花:废弃的驿站让人平添寂寞,残破的断桥使这寂寞更深了三分,试着读出这份寂寞。
2、寂寞黄昏以令人深感凄凉,再加上风雨的欺凌,这凄凉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请学生带着这份感受诵读诗词。
3、孑然一身时受欺凌,群芳争春时遭嫉妒,怎能不苦闷?试着替梅花抒发内心的'苦闷。指名诵读
4、“零落成泥碾作尘”短短七个字,字字血泪,让我们看到了梅花悲惨的结局,此时,你对梅花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把你此时的感情融入词中,试着读出来。
5、在我们惋惜的同时,世人心中也对梅花充满了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他的命运,这份无奈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只能缓缓地吟诵着——驿外断桥边(学生齐诵)
四、扩读升情感
1、师:听着你们的吟诵,我不禁想到了陆游的一生,与这株梅花是何其的相似,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国诗人——陆游
课件出示陆游的相关资料: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9岁参加科举考试名列第一,却被奸臣秦桧除名。
秦桧死后,宋孝宗赏识陆游的才华,但并没有重用陆游,只任命他当了一些地方小官。
期间,由于陆游在没有征得政府同意之前,向灾民发放粮食赈灾,被罢免了官职。
陆游六十一岁再次被委以官职,但不久又被罢职还乡。
六十三岁时,陆游再次被任命,但不久又被罢官。
此后二十年间,陆游一直蛰居农村。直到去世,他也没有盼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天。
指名读一读
问:了解了陆游这些经历,你觉得陆游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坎坷、悲惨……)
2、师:看着这些经历,不禁又令人想到了陆游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课件出示)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 ……此处隐藏4074个字……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
6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为本课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 篇五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讲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主席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 篇六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词作的内容;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通过比较,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读梅——品梅——悟梅——比梅
课前播放视频 《梅花》
一、导入:说说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句概括你对梅的认识
(关于梅花的古诗文,学生说得出吗?)
二、读梅:
1、范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古诗文要借助注释,很多古诗文都有注释,它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
2、朗读,读出自己理解到的诗词的感情。
3、听读录音,听出自己的感悟。
疏通词的大意,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合作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
三、品梅
1、概括梅花的形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这是——的梅花 因为它——(预设: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谦逊无私、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
2、齐读这首词。
四、悟梅
谈一谈通过这首词,你领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五、比梅
1、“梅”是精神和品质的象征,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体现了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了解一下他写《卜算子咏梅》背景:
1961年12月,中国人民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反华逆流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写这首词鼓励大家。 读
再读陆游的《咏梅》。
2、比较两首《咏梅》,毛泽东“反其意”反在哪里?学生齐读读。“反其意而用之”怎么理解的?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陆游词写作背景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生活在南宋的动荡时期,他不肯与奸臣同流合污,因此一生仕途不得志,空有报国的雄心却无处施展。坚持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自己陷入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3、这就是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背景。都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诗言志,志,就是思想;诗,是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对比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今天,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学过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竹石》等。
4、学用这种手法写一句话。
5、试背这首词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卜算子·咏梅》精品教案设计(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