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百度上的解释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
提到课堂里的“融合文化”,还是起因于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时,吉林省小语专家赵世英评课时针对课堂当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指出了“课堂教学时,老师和学生融合的程度是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听了这句话,我颇有感触。当我们作为教者时,时常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浑然不觉得与学生融合的重要;也大抵就是因为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听课的常常看在眼里,能多看出些门道来。 与学生的融合,表象上看来应该是身体距离上的亲近吧。
前两天,看一位青年教师上课,整个人始终停在讲台上,要么是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一下,要么就是切换一下灯片......就是看不到她走到学生中间,拉拉学生的手,或是竖起大拇指鼓励一下学生。我们教学生学习,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一切有效教学的起点。从心理学上来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打成一片,是有助于形成“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让学生放松下来,不是对老师敬而远之,这样才能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情有义地学习,进而“情动而辞发”。
大凡看过有经验的老师,尤其是名家上课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一幕:讲到精彩处,老师与学生握手,真诚的鼓励学生;讲到动情处,老师与学生一起流泪,摸摸学生的头;讲到深思处,老师也凝神沉思,一起带着学生思考。这是外在的亲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个基础,绝不能被我们忽视。
与学生的融合,应该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共振。
当我们以完整的生命形态去看待学生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情感的存在。这一点,既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的三维目标之一,这里单提“价值取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课例,老师为了求发散,求热闹而让学生信口开河不加引导;另一方面,老师本身不能以“真善美”示人,甚至是把个人对社会问题、现象的认识在课堂上当中随意传达播,这是不恰当,也是不应该的。我们身边“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为“人师”。小到一个知识点的点拨,大到文本的取向,都在慎言慎行。
我们的学生还小,有很多事情是弄清楚方向的。怎么才能引导学生在价值取有进步,有提高呢?要紧紧抓住学生道德生命发育的近区,适时引导,适度引导。我们应该反对高大全式的教育的,不能人为的拔高了学生的灵魂发育。这与揠苗助长无疑是一样的。
与学生的融合,应该是思维上的共进,思想上的共鸣。语文课上,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对人文主题的挖掘,对情节内容的把握上,很少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分析、比较、推理和综合等训练上,这也是我们语文学科所负载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语文课上,对于人文主题的挖掘,引发与学生思想的共鸣是要建立在思维上的共同演绎与线性的逻辑上的,这应该是一个既体现语文品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做法。。 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人文主题是“怀念母亲”,仅就表面的文章内容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教学当中,让学生纵观全文,找一找从哪些细节当中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爱;再对照一下,“我”是如何从母亲的言行当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懂得了“好好儿活”的道理的。通过对比与推理这样的思维训练,对语言文字的涵咏玩味,才最终体会到文章的人文主题。
教学当中,老师首先要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会到文本中的人与事;同时还要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这样才能与学生共鸣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爱育爱,以情孕情,以思导思......两者才能和谐共进。
课堂里的融合文化
时间:2024-02-24 20:28:43
《课堂里的融合文化[本文共128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后感[本文共4158字]
- 网络安全检查工作总结[本文共1601字]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优选3篇)[本文共4774字]
- 防震救灾国旗下讲话多篇[本文共2383字]
- 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合集15篇)[本文共37550字]
- 高中历史选择题有什么答题技巧[本文共1417字]
- 体育艺术节开幕式发言稿[本文共3575字]
- 名作《安徒生童话》品读体会2021[本文共3154字]
- 销售个人一周工作总结10篇[本文共9435字]
- 个人一周工作总结集合15篇[本文共11909字]
- 初中体育论文(精选多篇)[本文共21095字]
- 2020保安工作心得及感悟多篇汇集[本文共3938字]
- 精神病医院康复医疗服务工作总结[本文共403字]
- 校长新年致辞新版[本文共5198字]
- 开展“以案为鉴严纪律,提振精神促崛起” 专题教育心得体会[本文共785字]
- 【实用】财务年终工作总结汇编七篇[本文共86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