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听后感 汇总10篇 由会员“宝宝佳”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梁祝听后感篇2:梁祝听后感篇3:梁祝听后感篇4:梁祝听后感篇5:梁祝听后感篇6:梁祝听后感篇7:梁祝听后感篇8:梁祝听后感篇9:梁祝听后感篇10:梁祝听后感【正文】篇1:梁祝听后感很早就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洁的感情故事,昨日晚上,在网上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感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感情的真谛。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经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境,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可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在四处林荫的小道上,两个年轻人的手却迟迟不肯松开。因为他们明白,这一松,就不明白何时才能重逢。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他们的感情不会中断,他们要为自我的感情负责。强烈的颤音结束了这场离别,它以自身深沉浑厚的独特音色预示着不祥的征兆即将来临,各种震竟有些痴了,心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起伏着。前奏旋律
过后是梁山伯与祝英音、三连音、四连音生动地诉说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后的惶恐不安与痛苦,旋律的抑扬顿挫像是暴风雨的来临之前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场面。音色随着猛烈的配音变得越来越厚重,使我的脑子一片混乱。最终,在一大串的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连续的重音充分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从侧面反衬了恶势力的凶狠残暴。很快,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钟情的情景。紧之后,乐曲急转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并运用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中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把乐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终一段后,乐声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我不禁为祝英台悲惨的命运感到可惜。最终,序奏主题再现,冲刷着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让我看见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灵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苍穹中凄然地飞舞。这样的尾声把听众引到一个传说中去,体会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
这种完美也许就是真正的感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点缀,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来扩张,它只是一种清新甜逸的爱,散播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间……
篇2:梁祝听后感我喜欢音乐,音乐能够让我的心境开朗。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明白原先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王一博教师的讲课后我才明白原先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我此刻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还记得那天教师让我们欣赏《梁祝》,以前就如教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感情故事。
此刻我最终听出了,原先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应答着,像是在互诉情谊和离愁。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杯具即将上演。如海潮涌来的管弦乐正式拉开了杯具的帷幕,那浑厚、低沉、恐怖的乐音仿佛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百般阻挠,逼迫一个弱小的女子放弃完美的追求,顺从父母的旨意。此时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至乐曲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渐渐平息。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或许是祝英台早明白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我在小提琴幽婉的乐声中听见了祝英台悲凉、凄惨的哭泣声;看见了那陵墓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突然一阵轰然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间像是烟云缭绕,两颗最终自由的心紧紧相连。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心境更加沉重起来。
这几天在听艺员杨采妮演绎的《梁祝》,那优美的曲调,凄凄惨惨,手起琴响,一段远古的感情,漫过岁月,穿越时空,像风华绝代的女子,由远而进,姗姗飘来.默默地徘徊在窗前,让激动静于寂廖.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惊动了低诉情语的蝶儿.
蝶儿仿佛从远古赶来,嬉戏在曲谱上下,仿佛在还你此生此世,今生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
歌声蝶语,从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时不知今昔何年.
一卷淡淡的感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
瞬间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那以往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与死长眠的时空.一座孤坟静寂独立,拉开一道长长的思念!
心碎,弦断,仅有余音绕梁.
人醉了,梦也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
多情的双蝶儿哪肯离去,依然守候在记忆里,编织着恒古的缠绵和凄美.
是谁,在千年感情的史册里留下了最经典的一页!望那悲惨的感情不要复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篇3:梁祝听后感后面还有多篇梁祝听后感!
我想必须有不少同学写《梁祝》的听后感,网上也有许多关于这个作品的鉴赏,相信教师看过的围绕这首曲子写的文章不胜枚举。有同学劝我另选题材,我有犹豫过,但最终仍旧未改变决定。我憧憬感情,所以我对《梁祝》有着特殊的热忱。
《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杯具,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感情 ……此处隐藏4263个字……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或许是祝英台早明白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我在小提琴幽婉的乐声中听见了祝英台悲凉、凄惨的哭泣声;看见了那陵墓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突然一阵轰然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间像是烟云缭绕,两颗最终自由的心紧紧相连。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情绪更加沉重起来。
篇8:梁祝听后感小时候就听说“梁祝”是人间难得的故事,但那时却不明白和所谓难得,带自我慢慢长大,才明白,那种难得就是真正的感情,是人间难得感情,直到上了这门音乐欣赏课才懂得:虽然梁祝的感情故事是个杯具,可是剧作者仍把期望留给人间,让他们双双化成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中飞舞,享受着感情的愉悦,并且子孙繁衍,千古流传。
听着曲子,不由得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奇遇和感情所处,它们的故事的每个情节都那么真实感人,都让人觉得那才是人间最幸福的感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听着这首曲子,我们的每个人都像是身处在其境,想不感动都很难,想不动情都很难,心随着曲子波动,思想随着曲子跳动,我们的感觉真的很激动,很激动,但我们不得不为他们的最终结果而惋惜,而欣喜,惋惜的是,多么完美的一对竟然最终难逃这一劫,最终还是双双死去;欣喜的是,这一对情侣最终死也死在了一块,他们不能够一齐做人,就双双的华为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什么“化”成的是蝴蝶,而不是其他飞禽走兽或宠物呢?原因是,蝴蝶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物,他象征着和平、自由、感情和幸福,他代表着人们对于真爱的渴求和称颂。
人们喜爱蝴蝶,和平的环境是第一位。在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战争状态,人们哪有心境去欣赏美丽的蝴蝶!性命都旦夕不保,自由、感情和幸福均无从谈起。编写故事的人期望梁山伯和祝英台永远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和新生,享受感情和幸福。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自我的所爱双双化为蝴蝶,他们没有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寻到自我的真爱,所以他们宁肯离开人间选择死亡而寻找自我的感情。
篇9:梁祝听后感《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杯具,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感情的赞美以及对完美感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筝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较二胡更加润滑、更加浑厚,听起来让我感觉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所以,我认为以古筝弹奏《梁祝》更能表达其意。协奏版本的《梁祝》,透过独奏和乐队协同能够演绎更多的场景,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听起来是最有感觉的,可是我很多人都欣赏过,就不再重复协奏版本的分析,转而尝试对古筝独奏版本进行分析。
独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节只能透过较为单调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来表达。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筝的低音缓慢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那里我联想到的是嫩绿的草丛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鲜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紧凑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场,虽然男扮女装,但仍旧难掩其楚楚动人的姿态。弦音出现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达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怀。随后音乐节奏放慢,浑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过程。继而主旋律不缓不急地奏出,时而伴随着轻快、调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读、同享喜忧的生活。活泼的音乐渐渐消退,随之而来是轻而慢的弦音,犹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语还休的压抑情绪。之后音乐先是低沉阴暗,后则表现为高音和加快的节奏,刻画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紧之后的时而单音调断断续续、时而连音连绵,宛若楼台会中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随后音乐出现高音连续,偶尔伴随着单音调的出现,激昂果断,表现了英台哭灵并跳入坟内的情景。最终音乐一转,音调宛若两只从坟中飞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完美的想象中结束。
此前,为了用心写好这篇文章,我听了很多遍《梁祝》——因为个人的乐感很差,不会打节拍,不会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赏。这也是我选这门课的原因。经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熏陶,在黄教师边放音乐边指点的教学方式下,我渐渐学会了根据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调子去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心去聆听去想象。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它既能够表达想法,也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懂得鉴赏的人,必定要用心去听。
篇10:梁祝听后感今日的政治学习之前,张尔带领我们欣赏《梁祝》,她很自然地结合着音乐解说着,一会说这时出现的是舒缓的小提琴的声音,又一会说,此刻出现的是阴森恐怖的大擦,奇怪的是,我只是觉得音乐很好听,而听不出这声音来自小提琴或者大擦,由此想到,每个人能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更由此想到,我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能理解的也是不一样的。我怎可能要求他们在同一天背出同一段课文;我怎可能要求他们听写都能拿满分。这样想来,今日批改听写时的郁闷也就消散了。原本,我是设想狠狠惩罚那些听写错了十来个的孩子,因为,上次布置听写时,我已经研究了他们的承受本事想让他们根据自我的现有水平或选择听写30个,或听写40个,最多也就50个。我这个教师应当不是“狠心牌”的吧。可是,摆在我面前的是什么?78分,68分,甚至刺眼的58分!所以,我怒火丛生,我想着一个一个惩罚的招儿,不巧,今日是无作业日,故而,我的很多惩罚措施只是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当时,甚是遗憾,而此刻,我感激这“无作业日”,他让我的浮躁、不理性扼杀在萌芽阶段。我应当好好反思。是的,细想,上一周外出学习,这一周回来忙着赶课,急了点,粗了点,故而,忽略了细节,光记得“赶!赶!赶!”更让我愧疚的是,抄写19课生字时,才发现第17课生字居然还没有写上,我呀!我让“忙”乱了我的教学节奏,我有足够的底气去质问他们吗?如果说,也有同学听写取得好成绩,或者满分,那是因为他们夺了一份额外的勤奋。
很多时候,做教师的想不明白,是因为我们没有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大胖子,我必须能理解那些跑50米气喘吁吁的孩子;如果我是没有音乐细胞的,我必须能理解那些对着口风琴手足无措的孩子;如果我是记性很差的,我必须能理解那些把课文背了10多遍还背不出的孩子;如果我是色弱的,我必须能理解那些画得一塌糊涂的孩子;如果……如果……这太多的如果警醒着我。我的工作不一样于其他,不允许有太多的如果。
【小编简评】梁祝听后感 汇总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梁祝听后感范文。
【网友评价】写的很有说服力,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