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宣导目标与内在服务的逻辑关系
【作 者】王思博
【摘 要】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的精神支柱,体现着社会的品格。思想工作就是秉持着体现社会品格的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而教化万方,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然而,社会的引导实质是对社会阶层分别进行服务的过程。是将组织的目标要求借助于宣导路径而行服务形态。而所得的管理效果便往往取决于服务的程度。这便是宣导目标与内在服务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宣导 引诱 教化万方 服务 体验
【正 文】
一、宣导过程体现服务宗旨为内在是思想工作的时代迈进
社会的引导实质是对社会各阶层分别进行服务的过程。是将组织的目标要求借助于宣导路径而行服务形态。我们知道,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既是社会的精神支柱,也体现着社会的品格。政治思想工作之高蹈就是秉持着体现社会品格的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而教化万方,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思想工作之实处是着力于心灵引导或物质激励两大方面加以实现。只不过要分清主次:以心灵引导实现宣导效果比借助物质激励来得更积极更有效更恒久。对此,行引导与服务便是同一件事,所得的管理效果便往往取决于服务的程度。本文要揭示的便是这里的宣导目标与内在服务的逻辑关系。
将组织的目标要求借助于宣导路径而行服务形态,是政治思想工作与时俱进的新境界,也是组织人事管理中鲜明的时代形态。然而,就思想诱导工作的境界(成效)而言则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为铸建信仰而努力并取得成果,因为信仰是内心之光,铸建信仰实质是一项灵魂归附工程;其次是引导对方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认同,并产生思想共鸣,即让受引导方的内心(即灵魂深处)产生满足感与幸福感,从而促成其成为一个有梦想有目标意识预期的人,进而达到思想工作的效果;第三种层次是,让受引导方清晰明白利益得失与取舍,借助于利益的引诱与驱动,让其作出与引导者目标类同的方向而努力。这三个层次虽在高度上差异甚巨,但始终体现着引导者的服务实质。
我们还知道,大凡社会服务,是以效果的反映对象为主体。只要这个主体不接受就不可能产生服务形态。宣导也是一样,看似主导的宣导执行者其实是客体,宣导服务的效果是在被宣导者(即被宣导对象)这个主体身上体现的。因此,宣导工作要有鲜明的主题,又要注重有效性。宣导须充分尊重被宣导对象的意愿,借助于对象的精神活动加以实施。时下,人力资源管理是常新多维化管理。从形式上看,人力资源的二大主题为培训与储备,当在形式上行传统式教育宣导和榜样式行为宣导时,是很容易成为说教布道的,因而务必要清楚这样一个客观: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储备的管理实效是:被宣导培养的人面对宣导培养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境界去体验外面的世界,让其借自于自我修行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至于管理程式(或称之为程序)只是个躯壳,得借于具有新时代物征的服务,让人的心灵净化,让社会人格力量益彰,方算为这种管理程式注入了活的灵魂。
(一)宣导工作的有效性在于与时俱进
过去二千多年里的文化内核是儒家学说,它体现着我国农耕文化(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读经与道德文章也一直被管理体制塑建为社会精英的士子们所能通往的官场之路。可以想象,当经二千多年的农耕社会塑铸与完善致其体现出的承先启后力量无疑是强大的,当下的文化依旧深刻地打上这一烙印,时下行使管理过程也难免蚀刻上这种烙印。于是,上级要求与长官意志同出一辙,形式上也被描述成上级指示,并形成管理任务。这一管理过程中的宣导执行者与被宣导服务者也就体现出不平等的事实,尊重也往往只停留很虚假的表面之上,凌驾性总是贯穿这一工程之中。要知道,当市场经济为发展模式的确立,那公平交易的市场准则注定社会将向更为公平而努力。相互尊重的服务形式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取生活资源的基本模式,也是所有管理必须具有的内在。新时代的思想教育应与时俱进,借助于社会服务行引导之实务。
(二)心愿是宣导工作的门径
心愿是一种主观状态,要想将其表达清楚,似乎可以从幸福感的体验加以阐述。
在世上,只有幸福是人人想要的东西。当你去问人们时,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对幸福会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例如,有人将上学、或结婚、或生孩子、或经商、或做公务员、或出国作为一件幸福的事。同时也有些人将不用上学、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用经商、不用去做公务员事务,不用出国作为一件幸福的事。可见,想要这些东西的人在认为它们能带来幸福(至少是能获取幸福的手段之一),不想要这些东西的人则认为这些东西不能为他们带来幸福。由此可以弄清楚,尽管人们对幸 ……此处隐藏1882个字……的宁静致远颇为不易。换言之,现代生活的层面上存在普遍性的精神失落已经无须讳言之事实。对成年群体而言,高节奏的劳作鲜有让他们去沉思,于是他们多把自己交给了机会与习惯去支配,在这世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地过着逐日走向老迈的远征路上。
这里引述一个很多人熟知的又有点好笑小故事。是一个路人与一个率直放羊娃的对话。笔者将这小故事放到本文主题话境之下,怕能让所有的思想工作者都有一种难以轻松的苦涩——
有一个路人问一个放羊娃,“你在干吗?”
“放羊。” 放羊娃回答说
“干吗要放羊?”路人又逗着问。
“赚钱!”放羊娃很世故地回答说。
“赚到钱又干什么用!”路人又接着逗问。
“讨媳妇!”
“干吗要讨媳妇!”
“生娃!”
“生娃又为了啥!”
“放羊!”
这放羊娃的话既有童年率真的一面,又似有世故的一面。放羊娃将放羊看成了他及后代的的事业,也看成是他生命的意义中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无疑也体现了这个放羊娃的生命价值之认知。别意义放羊娃现象是个别现象,其实正以他的人生的精神生活悲哀侧面地反映着当下的社会品格状态。
社会是一个需要引导的社会,社会品格反映着思想工作者的的工作成效。这里要问,谁可以还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片蓝天。当然还得归化到思想引导的有效实现。
三、怎样行使思想工作的“服务”形式并持续改善
在互联网下的自媒体社会,语境已经不在思想工作者的把握中,而在百姓的网络交往的意见交流碰撞中,很多事实真相也多能在百姓的“拍拍上传”中得以确之或得以还原。这里要特别说到的,过去曾存在过的为了高大上而不惜以虚假塑造的粗劣做法,时下多在自媒体社会的百姓讥讽中多无法遁形,几乎到了过街老鼠的情景。那怕在体制内的会议中,也已经不能以老的语境与方式说教布道了。这既体现了宣导必须与时俱进,当然这里也是新时态对宣导的挑战 。
还有,宣导的主题开始着实回归到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在以人性主导着社会品格的大潮里,只要远离了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这一基础层面,任你再高蹈、再努力在老百姓眼里也是纸牌屋,任你再美好憧景也是海市滣楼。大凡政治挂帅的宣导主题要是远离了百姓认可的价值观念、理想和道德规范,在这样百姓的语境里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和另类,越发激昂就越被人认为打了鸡血。很显然,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贴社会求真、求实,成了宣导的第一主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之核心是服务。在以市场经济为发展模式的今天,宣导工作只要秉持服务之宗旨就占得语境高地而俯视整个社会,就能借助于服务赢得收获。那么,秉持服务宗旨能让诸多的一有关宣导工作的时代转型之困窘都能逐一化解或迈越,从而步入一个新佳境。
【参考文献】
周国平 《有所敬畏》 著写于1996年。
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 世纪出版集团 2010年
周国平 《精神的故乡》 著写于1996年。
奥伊肯(RudolfEucken,1846-1926)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1908)
王振宇张锋强 《赢在机制》2006 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