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

时间:2024-07-08 11:52:33
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本文共4162字]

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习,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第2篇: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范文,送一篇给你。

《最大的“书”》说课稿

太伏镇中心小学校 任小玲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均有所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在教学中,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思考:最大的“书”里有什么内容?然后再和伙伴一起合作在书上找一找“书”上都有些什么?并用符号在书上作上标记,再读一读,和伙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一问伙伴,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据学生回答指导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

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习。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席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也让川川知道读懂这本“书”的作用是可以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时他说了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我还为学生提供课外搜集关于地质方面相关知识的一些网站,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对学生提出期望,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五、总结,升华一种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说板书设计】

雨痕 波痕 矿石 →字

最大的“书”→ 岩石

〈 〉

树叶 贝壳 小鱼 →画

找宝藏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本文共416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