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说课稿共含5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说课稿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部分的第二课《四季》。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四季》是鲁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二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以“春天草芽的尖、夏天的荷叶的圆、秋天谷穗的弯,和冬天雪人的顽皮”来表现四季的特征,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2、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这是关键所在,我们在这堂课上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情感?有了这个主导思想,再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流程,就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根据三个纬度设计。我根据低年级的学段目标和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1个二类生字;规范书写一类字“四”,认识“横折勾、竖弯”两个笔画名称;理解诗歌中“小节”的概念;理解“谷穗”“顽皮”的词义。
能力目标:
朗读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的能力——能看图编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质疑的能力——能在课文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表演的能力——能通过表演,理解词义;
写作的能力——能根据诗歌创编小诗。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以及朗读教学;
难点:在诗歌的学习中培养质疑的习惯,训练写作的能力。
二、说学情
本文是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刚接触的第二篇课文,孩子们对课文的概念、对朗读的方法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朗读起来有可能出现唱读现象;课文的学习不得章法,一味地被动接受新知;初次尝试仿写,对于一部分孩子有一定难度……综合这一系列的学生的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摘苹果”快乐识字法——多种形式朗读法——分小节训练能力法——分层次指导写作法。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
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打破一贯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文的传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季节去读,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
留出质疑的空间,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求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开门见山式导入课题,直奔主题,简洁、明快,巧妙,能在最短的时间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因此,我在上课伊始,就面带微笑问大家:“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板书“春 夏 秋 冬”四个字,“春夏秋冬合起来就是叫做——”板书课题:四季 接下来指导同学们在田字格里写 “四” 字,这个“四”是一类字中唯一一个在课文中出现的字,在这个时候指导书写,我认为正合时机,符合“低年级的一堂课要渗透写字教学”这一理念。边写边指导学习 “横折勾 竖弯” 这两个笔画名称,这也是在这篇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笔画。然后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四季的诗歌”,板书 2(齐读课题——第2课 四季)
(二)、果园摘果,认读生字:
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因此,我首先安排了这样一个识字环节,过了生字关,就能扫清阅读障碍,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这个识字环节上,我采用的是“果园摘果”的趣味识字法,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在学生齐读完课题后,我接着问:“现在是什么季节?正是秋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果实都成熟了,孩子们,走,老师带着你们到果园去摘苹果吧!”接着出示课件,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上结了11 个红苹果,每个苹果里藏着一个字,让学生先齐读每一个带拼音的生字,检验孩子生字的预习情况,读对了,苹果就会从树上掉下来,孩子们读着、笑着,兴趣昂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给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去掉拼音再开火车认读生字,实现了从借助拼音到独立识字的过渡,检验孩子生字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哪个字孩子们掌握得不好,就停下来单独教。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度过了生字关。我认为这样安排识字环节,比按部就班地一个个认读,效果要好得多。
(三)、动画演示,激发兴趣:
识字关过了后,要转入课文的学习,我安排了“看课文动画片”这一环节,在过渡上我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你们的字认得真好,老师特别高兴,就奖励你们看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好不好?”既使学生对整个课文有一个整体初步的感知,又是对上一步识字成绩的肯定和奖励,还而且奖励的是和教学密切相关的“课文动画”,符合儿童爱看动画片的心理,可谓一举三得。
(四)、自由练读,初步感知: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看完动画之后,一定对课文充满了好奇,会产生想读的欲望,这个时候我抓住孩子们的心理,问道:“动画片这么好看,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且做到读有要求:那就是读的基础——读正确、读通顺
当孩子读完后,为了检测孩子读的水平,随机指名四人接力读
(五)、范读课文,认识诗歌:
四名同学读过后,就能掌握班里孩子的朗读水平,发现孩子在朗读时存在的问题,这时,老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于是,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出了配乐范读的环节——“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有几副图?几句话?”这样安排,有三方面的意图:其一,悠扬的乐曲,营造了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老师那充满童趣、抑扬顿挫的朗读,能让孩子们从新的起点感受到朗读的奥妙,激发朗读的兴趣;其二,低年级的孩子在每一个环节的安排上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否则,老师在读的时候他无事可做,就会注意力分散, ……此处隐藏10437个字……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第5篇:说课稿希望(www.)能够成为你学习与工作的好帮手!
一、 说教材
《画家乡》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五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课文第2—6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个孩子所画的家乡。涛涛的家乡在海边,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山山的家乡是山里,那里山峰高,瀑布美,屋前屋后都是高大的树。平平的家乡在平原,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青青的家乡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里草绿,牛羊多。京京的家乡在城市,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他们的画画出了各自家乡的特点,充分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真挚热爱,进而反衬出祖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发展。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篇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通俗诗和风景画。画面的图景和描写的语句,很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达成契合,引起共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情况,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的家乡,让爱家乡、赞家乡的情感在课堂中回荡。
关于教学目标,本课时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原、本、市”等3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1、4两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两个小节,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关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难点在于用模仿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二、 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
3、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4、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学生,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教学时间:2课时
三、说教具准备
相关生字的卡片、课件
四、说教学流程
(一)看图激趣,提示课题
一堂新授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与文本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学生与文本的心距离近了,正如俗话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让他们欣赏自己家乡的景色,让他们感受到美,然后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让学生大吃一惊,为自己有这样美的家乡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爱。观察了这么美的景色,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看着美丽的家乡发发感叹,说说自己内心的心理话。在此同时,教师教师板书课题《家乡》。
(二)初步理解,感知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课文中五位小朋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图上的五位小朋友打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文本中小朋友的距离,仿佛这些小朋友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他们也和你们一样也爱自己的家乡,想画画自己美丽的家乡。板书完整课题。《画家乡》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3、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家乡在哪儿吗?课件出示课文的录音及动画,学生欣赏课文内容。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这五位小朋友就在他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挖掘了学生已知经验,实现学文的自然过渡)。
4、用“——的家乡在——”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随着学生的回答相应做出板书。
涛涛 海边
山山 山里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学习生字“原、市”两个生字。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一节课十几个字的识字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我在这儿采用了分散识字的方法,以便使这些学生更容易的记住生字。)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读完说说你最喜欢谁的家乡,最想去谁的家乡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
(打破了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体现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2、以课文第四自然段为例进行教学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美了?
(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2、3、4句话,欣赏平原的美景,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在品味中读文,促使学生经历一个深读体验的过程,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了家乡美的熏陶。)
(3)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平平是怎样做的呢?学习最后一句话。同时学习生字“奔”。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5)扮演导游,练习说话
平平的家乡是那么美,老师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瞧,有一批游客来到了平平的家乡——平原,平平正在草原上奔跑呢!谁愿意来扮演平平, 做做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呢?老师给你的词语用得越多越好。课件出示词语:又平坦又宽广、金黄的、绿油油的、雪白的、一大片一大片、成群、数也数不清、要做出色的导游,我们先得熟悉导游词,小导游们快准备一下吧。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活动指向既在课内,又在课外,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有效地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5篇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