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农村农业论文通用多篇

时间:2024-10-24 20:29:05
农村农业论文通用多篇

【概述】农村农业论文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农村农业论文 篇一

1.1吉林省生态资源基本状况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是国家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拥有富饶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禀赋较好。处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自然及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著名的冷资源宝库。长白山不仅是世界优质矿泉水产地之一,还是全国闻名的黑木耳、林下人参、林蛙油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吉林中部松辽平原是世界主要黄金玉米带之一,西部科尔沁草原是中国著名的畜牧业之乡,草原质量好,发展草产业和畜牧业优势比较明显。省内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水能资源98%分布在东部山区,有白山、红石、云峰、丰满等较大的水电站。全省共建成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85座、小型水库1300多座、塘坝5500多座,总库容298亿m3。吉林省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储量大,是国家林业资源重要省份之一。2008年,吉林省拥有林业用地面积达92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3.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8.9亿m3。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538亿元,林业产值比前一年增长了76.9%。吉林省从东到西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东西走向自然形成长白山地原始森林地带、低山丘陵次生植被地带、松辽平原地带以及草原湿地4个重要生态区。生态环境呈现出系统性和多样性并同时具有可恢复性特点,保护比较完整。吉林省东部是中国生物物种基因宝库和林业产业基地,地位重要,水资源和矿泉水资源具有先天优势;吉林东部和中部天然次生林面积和人工林面积都很大,总体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吉林中部地区地势平缓,多属于肥沃的黑土地,农田防护林工程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体系健全,结构优化,环境承载能力大为改善;吉林省西部草原面积十分辽阔,湿地面积也比较大,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很丰富。吉林省境内拥有29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10.3%;此外,作为中国八大牧区之一草地资源丰富。全省草地面积584.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37.9万hm2,主要分在东部山区丘陵和西部草原。东部草地零散、产草量高;西部草场辽阔,集中连片,草质好,尤以盛产羊草驰名中外,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1.2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开始于90年代初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全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了部级生态农业试点县5个,生态试点村100个。国家第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扶余、德惠和吉林市已经通过国家验收。第二批大安、九台生态示范县的生态农业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省生态农业建设覆盖面积超过133.33万hm2,试点区粮食总产较以前增长16%,单位面积产量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也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通过“十年绿化吉林大地”、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将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等措施,全省综合森林覆盖率由38%提高到42%以上,比80年代初期的35.9%提高了6.3个百分点。人工种草和改良退化草原面积达45.9万hm2,草原“三化”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快,主要江河干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平均值与90年代初持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到2006年末,全省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766个(其中有机175个、绿色442个、无公害1149个),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的目标。全省陆续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对改善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地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状态

3吉林省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吉林省的生态环境与地理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区域性特点,西部地区牧草资源禀赋好,最适宜发展以畜牧业小区为主的农牧兼业型农村社区;东部地区森林资源禀赋好,最适合发展林下人参等特色农业;中部地区土质资源禀赋好,最适合发展以效益农业和循环农业为主的农村社区。这是根据吉林省的资源分布特点作出的农村生态发展的总体建议。根据吉林省生态条件的结构特点,西部地区适合发展节水农业和草地秸秆畜牧业。吉林省西部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盐化、碱化、沙化、干旱和草原衰退十分明显,因此,建议吉林西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下,制定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保护性恢复草地植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治理盐碱地并合理开发当地生态农业资源,这是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缓解这一状况,2008年,吉林省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33万hm2,占可利用面积的35.7%。恢复治理“三化”草原面积3.62万hm2,因地制宜新增种草面积6.5万hm2,完成改良草原面积4.3万hm2,落实保护性草原围栏面积3.5万hm2,发展牧草种子基地0.032万hm2。地方政府政策性规定草原禁牧面积52万hm2、季节性休牧面积达到了84.7万hm2。西部地区保护和恢复了43%的“三化”草地,植被平均覆盖率提高到了76.1%。牧草总产量提高到了152.97万t。农村社区落实专用饲料种植面积33.08万hm2。牧业小区联合种粮大户收集秸秆饲料总产量提高到了2092.49万t。新建青贮窖7553个,新增容积37万m3,累计保留青贮窖33.2万个,累计保留容积781.3万m3。粗饲料开发成效显著,秸秆等粗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家、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700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1万个。每年用作饲料的玉米秸秆达到697.5万t,占秸秆总产量的31.4%。秸秆变饲料,大大缓解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和粉尘侵害。吉林省中部平原地区,黑土地面积大,土质肥沃,适合发展科技型的优质高效农业。这一地区是吉林省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地区,发展科技型效益农业、以农养畜型畜牧业是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结合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目标,吉林省德惠市紧密依靠当地饲料、秸秆和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立足于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和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并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鸡、牛、猪”过腹还田的良性循环,农、牧、加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吉林省扶余县每年利用秸秆养牛达15万头,羊20万只,仅黄牛每年就消耗秸秆45万t,占全县秸秆总量的28%;利用0.633万hm2水面发展养鱼110万尾,全县30%以上的鸡粪用于养鱼、喂猪,延长了食物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吉林市果树场用生产玉米酒精的废弃物进行副产品加工利用,每年除了生产3000t的玉米酒精外,还获得玉米脐油2.49万kg,玉米脐饼40.48万kg,干酒糟396万kg,回收二氧化碳150万k ……此处隐藏24830个字……投入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以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与农村工业水平、结构之间的协调(简称结构协调)。③农业与农

村工业在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上的协调。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面(简称要素协调)。④生态环境协调。农村工农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简称环境协调)。⑤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还包括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减少贫困,增加农民受教育的范围与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通过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的扩散,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过时的思想观念。搞好农村社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从多方面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简称社会协调)。

2.2阶段性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不能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两者关系协调不协调;也不是只有农村工业的高级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才会取得协调。协调是动态的,每一阶段均有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只是不同阶段两者协调发展(关系)的体现不同而已。由于农村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村工农业协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在农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协调农村工农业的关系,其重点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适度发展农村工业。在那些农村工业已具备雄厚基础的地区,协调两者关系,其重点应放在促进企业利润向农业回流,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达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不同区域(区位),由于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村工业在规模、行业与技术的选择上均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关系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应有所不同。以上三点构成了该理论的实体。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应以该理论为指导,脱离了协调性、阶段性和区域性,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

3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3.1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因为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没有农村工业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但农村工业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充要条件,农村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带来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工农关系不同,农村工业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也应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时,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特征,以及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即必须以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为基础。

3.2立足工农业协调,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道路构成的一个道路集。通过大量调查与研究,从农村工农业关系状况以及区域特点的角度,把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3.2.1以农为主,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而非农产品资源缺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第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农为主、工萌芽或农哺工、工起步。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总量剩余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发展高价值作物和特产作物开发,迫切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加农产品价值、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广大的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工业刚刚起步的内陆地区。如山东省苍山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阶段,农村经济以农为主。该县利用大蒜生产的优势,推动了蒜苔冷藏、保鲜、大蒜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发展的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2.2以农为主,农村工业靠资源开发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但当地矿产等非农产品资源丰富,具备资源开发的优势。农村工农业关系还基本处在第二、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农哺工、工起步或工农互争互利。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显示出来,通过资源开发,在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部分的利润回流,对农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工业的发展也促进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往往是薄弱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条道路适合于中西部非农产品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工业水平还较低的地区。如湖南省双峰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农村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该县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建材、煤炭采选为主要行业的农村工业,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农为主,依靠资源开发农村工业的道路。

3.2.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农村工农业关系基本处于第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工农互争互利,资金关系的矛盾比较突出。这类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具备发展畜牧业和高价值作物的优势;地理位置较好、交通发达、国内市场容量大,也有发展外贸的优势。通过市场和外贸的拉动,促使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和具备外贸条件的广大东部农区及部分中西部农区。如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期。该市在发展外贸基础上,依靠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与农村工业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典例。

3.2.4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所占份额甚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四、五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工补农、农业开始分化或工为主,农分化。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素质下降的

问题突出,这时农业发展往往出现分化现象,或者通过以工建农,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工业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农村工业发展不顾农业甚至侵占农业造成农业萎缩。走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坚持以工补农的同时,农业的结构、规模、技术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工业利润回流主要靠政策引导,农业调整要以机械化和扩大规模为重点。这条道路适合于沿海、城郊农村经济发达,人均耕地资源少,且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地区。如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五阶段。该县在不断壮大农村工业实力基础上,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积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稳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农业没有出现萎缩。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村农业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农村农业论文通用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