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经验材料写作指导

时间:2025-02-16 08:53:02
经验材料写作指导

第一篇:经验材料写作指导

典型经验材料是指向上级党委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整体工作或单项工作的经验做法,以期推动一个省、一个市(县)、一个系统、一个行业的该项工作,它对于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项目起着“桥头堡”和“窗口”的作用。

典型经验材料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汇报式,特为上级领导来当地视察检查工作时而准备,兼顾书面语和口语。交流式,特为参加上级党委、政府举办全局工作会议(例如,经济工作会议)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系统会议(例如,全省移民后扶政策落实工作会议)而准备,一般以口语为主。约稿式,特为向上一级党报党刊或业务报刊创办的专栏投送稿件而准备,一般以书面语为主。

一、典型经验材料的结构

一般来说,典型经验材料的结构应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标题。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二)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和突出的成果(成效)。背景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历史变革和社会背景,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自然、人文环境),又不能冗长啰嗦。成果(成效)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处,并尽可能与背景相映衬。有时,也可将成果(成效)放在材料的最后一部分来写。

 (三)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级观点)都要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全文一般有三或四个部分,以不超过五个部分为宜)。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既有思想,又有具体做法,既有面上的综合,又有点上的说明,还应有一些必要的数据。

二、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要求

总的来说,典型材料要做到吸引人、感动人,可学、可信。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推动工作落实、赢得支持认可的作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事实要真。“真实”是典型经验材料的生命,要求人物要真、事迹要真、做法要真、数据要真。一是不准道听途说。不能偏听偏信,将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二是不准张冠李戴。就是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既不能将发生在“张三”身上的事迹换到“李四”身上,又不能将“甲地政府(部门、企业)”发生的事换成“乙地政府(部门、企业)发生的事”。三是不准人为拔高。就是要“量体裁衣”,不能为追求轰动、示范效应,人为找闪光点、摄亮点。

 (二)语言要精。总结典型经验,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一是要多写短话。尽量用简短的语言,用短句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二是要多写管用的话。尽可能不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三是多写朴实的话。多用耳熟能详的语言,多用群众的语言,多用生动的语言,让听众(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身临其境。

 (三)结合要好。典型经验材料一定要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以沁人心脾的感觉。一是要领会上情。就是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构思立意、选材布局,例如,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宏观调控等等成为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融会贯通。二是要了解外情。在起草文稿时,一定要超前了解该领域或该行业国内外、省内外的发展水平、工作动态,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孤陋寡闻”,一定要善于推陈出新,但不存斧凿之痕。三是要把握实情。就是对本地区(部门、企业)所要总结的典型,其事迹、数据、做法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胸有成竹。

 (四)角度要巧。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起草典型材料一定要匠心独运,独辟蹊径。一是要找准切入点。就是精心选择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事情作为切入点,特别是要把事关全局、事关群众根本利益而又矛盾难处置、工作难推动,却又在一个地区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的工作亮点、特色做法挖深挖透。二是要激活兴奋点。就是要通过新颖的观点、鲜活的语言、个性化的做法,让大家茅塞顿开,为大家释疑解惑。三是要能可圈可点。让读者(听众)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考,其经验做法有指导性、可操作性,能记得住、用得上。

三、典型经验材料的写法

(一)素材收集上要走好三条路子。一是要带着课题调研。起草典型材料前,要尽可能深入所要推介的部门、企业、人物、工作现场,全面、准确、真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带着主题思考。对所要推介典型的“主题”要深思熟虑,深刻分析“灵魂在哪里?”“典型在何处?”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有一条贯穿全文、脉络清晰的主线。三是要带着问题请教。对一些有疑点的事例、拿不准的数据、专业化的术语,一定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虚心请教,逐一核准。

(二)整体构思上要体现三方面作用。在叙述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处理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体现各方作用、协调各方关系,实现和谐共进。一是要体现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反映具有政府行为的某一全局或单项工作,一定要体现党委政府在其中“把方针、方向”的主导核心作用,这条政治原则不能变。二是要体现部门(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政府的工作归根到底要靠部门去推动去落实,因此,一定要体现相关部门在其中“抓协调、抓落实”的主力军作用,这条主心骨不能散。三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主体作用。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把总结典型的过程变为“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体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在其中“探索、支持、落实”的主体作用,这一唯物史观不能变。

(三)选材布局上要包含三块内容。起草典型经验,在选材布局上一定要“点与面”、“历史与现实”、“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一是背景。用概述语言体现典型所处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背景,让领导(读者)体会典型的现实之处。二是做法。一般应包含体制、机制、制度的优化;人、财、物的保障;领导、部门、社会的支持;并辅之以当地创造性的工作、特色化的做法,让领导(读者)体会典型的独特之处。三是成效。总结典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特别是要总结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交织下所取得的成绩、所产生的效应,让领导(读者)体会到典型的宝贵之处。

(四)观点提炼上要唱好三步曲。整个典型材料要有点睛之笔,动人之处。一是粗略勾勒定调。是否体现工作中的“难、准、好、快、特”,要有一个基调,它决定整个典型材料写作的脉络走向。例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汝城县又快又好地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又如,“立足提质增效倾力培优培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标题为全文定下了鲜明的基调。二是反复斟酌定性。 ……此处隐藏18012个字……息容易疏漏。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关键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材料。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4)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怎样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下面两则材料: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如就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2014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

会深刻,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3、例文讲析

溜留之间(江苏考生)

看了以上材料,我很有感触。确实,有些人总是“马列主义对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当自个儿遇上麻烦,就一心想着别人快来“助人为乐”;轮到别人遇上麻烦了,就想:“管那闲事干吗?溜!”

溜得好!溜掉了麻烦。溜得对!溜得轻松。哦,还溜掉了什么?溜掉了友谊,溜掉了关怀,也溜掉了人格!

下次您遇了麻烦,四顾无门时,您还会觉得那些从您身边溜走的人“好”、“对”吗?其实,静下来想想,人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得到很多。当他的麻烦消失了,他笑逐颜开,将全心敞开,捧出他纯洁的友谊时,你是“狠狠赚了一票”的:你的举手之劳,换来的却是一颗跳动的真心。当你不幸陷入麻烦之中时,你不再需要独立支撑,因为你手里还有一颗心!当然,像《教父》中的“唐”那样把友谊当作买卖,把帮助当作是交情债,那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助人为乐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在你需要时,不期而然地为你雪中送炭。如果你从助人以后的第二天起就寻思着如何利用一下你的被救助者,那就非但享受不到惊喜的乐趣,反而会算计出毛病来。

我建议那家杂志社把他们的调查问题改一改,改成这样:“你对自己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如果答案排在第一位的仍是“乐于助人”,我将三呼万岁,然后写一篇比本文出色得多的文章;如果某单位的不记名问卷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将留下来帮忙。”我将更愿意把它作为这次作文的材料,因为它能给我好心情,带来好分数。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如果”上,要把这些“如果”都变成现实,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这篇文章将被命名为“溜留之间”。

我,选择留!

[评点]考生在准确地理解原材料后,把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只希望别人来帮助自己,而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的心态,巧妙地概括为“溜”“留”两字,利用两字的同音反义关系,表明爱憎分明的对比褒贬,具有一种极富生活气息的幽默效果。然后,抓住“溜”深入开掘,逐层“剥皮”,指出其危害和实质。接下去是入情入理地分析了“留”的意义和价值。行文至此,忽发奇想,要把调查的问题改一下。粗看以为是一时放纵意气,细读不禁击掌称赞:以假设之笔,写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忧虑。

4、针对性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鲜花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

细雨说道:“要感谢还得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样做的。”

多么动听的语言,多么和谐的春天,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才能感受到这景象的可爱。

[提示]作者在赞美中有一条件语句,“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据这一信息,照应主体材料的内容,可知立意点在于:正因为人世间有冷漠和自私,有急功近利、舍人为自己,彼此的友爱和尊重才足可珍视。若确立为“对谦逊的礼赞”,就是片面理解材料的缘故。

(2)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4年全国题,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提示]如何看待挫折?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同样是失败,有的人能笑脸相迎;有的人却仿佛一切都坠入了黑暗,仿佛失去整个世界。为此考题作了具体的提示: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其实人们经常失去的远远不只这些,比如失去亲人,失去职位、失去健康、失去荣誉、失去金钱??

《经验材料写作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