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供应链金融

时间:2024-02-15 22:37:40
供应链金融[本文共13831字]

在国内,平安银行最早涉足该领域,于21 世纪初期提出“1+N”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为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之后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模式,核心企业为信用载体,真实交易为前提,把核心企业和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看作一个整体,银行可利用核心企业把控风险,批量开发其上下游客群,可深入挖掘传统信用体系下无法合作的客户。该模式已成为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标准范式,本文称为传统模式。

平安银行于2012 年 12 月提出把传统的线下“1+N”模式搬到线上,众多信息通过虚拟平台的传递、收集和整合,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这一模式商业银行不再占据绝对主体,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线上交易平台、信息化服务商等纷纷成立或加强与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等企业合作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来。

供应链金融将来的发展走向为大平台趋势,将“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紧密融合,搭建依托产业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平台、跨资金来源的金融生态圈,形成“N+1+N”模式,其中“1”代表服务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平台,2个“N”代表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突破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实现对产业链的全面渗透。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主要供应链金融业务:

平安银行作为国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最具代表的行业标杆,其前身深发展银行的供应链产品已形成了16 个系列,并提出“池融资”概念,制定了 5个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供应链各环节,包含了国内、国际、离岸贸易领域。此外,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研发了信用评级办法和授信管理办法。分别按条线构建了相关的营销体系和风控体系。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贸易融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电子化流程规范管理。2014 年,重磅打造的“橙 e”平台上线,通过整合、集成全面的金融资源,联合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电商服务,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以现金流为基础,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合纵连横打造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2015 年,“橙 e”平台已有注册用户 163 万,全年网络融资发放额超过 210 亿元。同时,物联网金融扬帆起航,业内首家推出物联网金融动产融资系列产品,赋予流通中的商品以金融的属性,推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变革。

如图2.1所示。

平安银行贸易融资余额逐年稳步增长,且占据整个公司贷款的半壁江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势态良好。同时,贸易融资不良率较公司贷款不良率低出一半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可控的优势呈现出的卓越成效。平安银行在该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优化,发展至今,其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渠道搭建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风险控制管理等各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品牌效应。

工商银行:凭借在规模、结算、以及和众多大型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对客户进行批量筛选,寻找适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集群,把传统单个客户转变成批量客户模式。2010 年 7 月,网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正式上线,核心在于电子平台将自身现金流分析系统和客户供应链系统连接,及时掌握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的经营、销售、物流、现金流等实时信息。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效的把控融资风险。同时,操作上应用客户自助申请、系统自动化处理相结合的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有效提高业务效率。

招商银行:结合自身在电子银行方面的领先优势,构建供应链“大数据”信息平台,于 2013 年 9 月上线“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汇集银行、企业、物流等信息资源,通过在线自动处理技术实时推送,自动整合和分析,为企业提供专业、精准的“一站式”在线综合金融服务。高效率的流程全面电子化管理,在降低成本、跨越速度的同时,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的突破,真正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信银行:依靠“三大平台”,构建了“四大增值链”,根据自身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2014 年 5 月,推出“新一代电子供应链金融”。依托全新的电子化网络系统,从供应链全流程、前后端出发,以电子化、自动化的上下融通模式,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

北京银行:借助互联网之力,2013 年 11 月发布网络供应链品牌“网络链”,同时上海分行网络供应链中心成立,并与快钱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 年5 月推出线下与线上服务齐发展的线上融资业务模式“网速贷”,包括科技链、在线保理融资、在线流动资金贷款等一系列产品,其中在线流动资金贷款,通过全流程在线办理及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的快速融资,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国内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发展较快的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有丰富的产品种类,覆盖行业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产品功能;第二,信息管理平台成熟,对信息流的掌控能力强;第三,流程、操作趋于电子化、自动化,业务效率高;第四,风险管理能力强。

3 、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分析

3.2 重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概况

3.2.1 发展状况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于2008 年,起步于贸易背景下的票据贴现业务、以贴现利差盈利,由最初的单一以钢铁行业为主逐步扩展到汽摩、白酒、粮油、医药、能源、电力等行业。随后基于“1+N”的传统业务模式,推出了“仓储通”、“厂商银”、应收账款质押等一系列产品,以发展批量客户带动存贷款和利润规模增长。目前在积累一定的业务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区域优势,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探索新的产品和模式,成效初步显现。现已推出与国税联手为中小企业客户打造的纯信用信贷产品“好企贷”、针对药品交易所卖方会员在药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开发的“医药惠”应收账款池质押授信品种等。但目前仅实现部分产品线上化,未来还需借助信息技术和渠道实现供应链金融全面线上化发展,打造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银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业务量大幅增加,在2013 年达到峰值,但也仅占到公司贷款业务的十分之一。与同业上市银行相比(见图 2.1),差距甚大。这一块可以说是 重庆银行银行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2014 年、2015 年,重庆银行银行发展战略导向逐步退出敏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后,其供应链业务量急剧下降。但供应链金融风险可控方面还是颇具优势,不良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大低于公司贷款不良率。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面对庞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针对重庆银行银行这部分业务急剧萎缩的现状,2015 年总行成立贸易金融部,下设供应链金融中心: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与研发、产品管理与维护、培训及推广等;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体系建设及营销推动管理,负责本行供应链金融核心客户群的拓展和维护,包括:指导分支机构营销拓展工作,负责客户沙盘的建设及管理,拟定并推行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长远规划 ……此处隐藏9380个字……利用这些“黑科技”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已逐渐呈现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然走向。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金融机构均已建立了线上体系,并推出相应产品和服务模式。新形势下银行间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在业务类型、客户群体,甚至战略方向都大体类似,低水平重复发展、低端产品过度竞争的状况很明显。因此,加速变革,坚定走差异化、特色化、互联网金融化发展是突出重围的重要路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银行获取信息范围更广、便利性更强、成本更低,且获得的各种信息真实性更高。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能体现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提高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产品场景化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化发展不是将线上电子化看作是将线下供应链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的迁移、实现电子化运作流程化而已,是将供应链各环节的行为信息和相关数据高度融合后,深挖市场,通过创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供给。

(2)细分市场渠道搭建,加快布局形成规模优先

在“互联网+”浪潮下,同业、异业竞争加剧,银行作为资金提供方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当务之急是要细分市场,搭建渠道,加快合理布局,锁定与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等信息优势主体的合作关系,迅速拓展上下游优质的企业,占据规模,定制批量客群的整体大规模、分户小额度的结构产品,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客户成本,吸引客群,做到先将手伸进链条中去,再通过提供融资、结算、甚至供应链管理全方位的综合性业务渗透全链条,从而将客户牢牢捆绑。中小银行唯有依靠本土地缘人缘,在细分市场、特定领域、产业集群和类别客户中精耕细作,争取在错位发展中不断提升质效,赢得一席之地。

供应链金融具有行业属性,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征和属性,或者行业属性天然的形成聚集形态,这也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垂直化和细分化发展。市场有限、细分无限,商业银行要依据行业特征、核心层紧密程度等细分市场,结合政策优势、区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的探寻和渗透好的产业链。在这方面,绍兴银行所在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当前的绍兴地区形势下,应着重打造芯片制造业、半导体、文化产业、医药行业、纺织服装、电商等细分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计划如下:

1、在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呈金字塔形势布局,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基础。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群,利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市场管委会等把手伸进产业链,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贯穿梳理,集合中小客户,根据成员企业的需求和意见,为客户定制专属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2、龙头企业和从属企业分别制定,甚至可以做到“一户一策”。在抢占市场高地,占据规模优先后,再通过提升全方位服务,捆绑客户,逐步实行金融对产业链的融合和掌控,进一步提高议价能力和综合回报水平。

3、与第三方平台“跨界”合作,共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传统模式,银行围绕核心企业“1”,为其上下游中小客户“N”提供以融资为主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相对以服务单一的融资为主,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撑,话语权强,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较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地位被动。随着产融结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变为“N+1+N”生态圈。这个“1”不再局限为核心企业,它可以是一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有真实全面的交易数据作信用支撑,不再需要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突破了单个供应链的限制,形成以中小企业在平台上的真实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多链条的生态圈模式。

4、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环节多,并且是可以通过操作流程对交易、回款的监管,构建自偿性交易的还款来源。故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应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防道德底线、安全底线。另一方面,银行应全面了解客户情况,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分析评估融资信息,针对中小企业,要制定审批路径短、操作灵活的标准业务流程。根据经营年限、在供应链中地位、资产规模、资信情况、动产质量等作为参考指标,通过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初步形成是否准入、最高额度以及利率水平的核定,有效提高业务效率。同时,严格把关风险点,重点关注贸易背景真实性、资金流向、经营状况等,从点到面把控风险,确保银行资金安全运行。

5、健全风险全程管理,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优势,获取供应链运营各环节信息流,并结合线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从多角度、多维度交叉验证,动态掌控客户的经营活动,缓释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全流程管理。在风险控制上,不仅体现在审批环节,各环节共同发挥作用,对业务周期进行全程、多维度的监控和测评才能有效把控风险,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①贷前全面风险评估

应明确调查重点和手段,优化内部流程,制定相应模板协助调查。对客户信用等级、行业地位、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等多维度设置参数,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风险意识,准确衡量和识别风险点,避免潜在风险在产业链中流传。

②贷中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充分揭示融资企业的风险,针对风险点,做好风险控制措施设计,具体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运用封闭运行、额度控制、分期还款、经营者控制、价格控制、自有资金控制等手段把控风险点。

③贷后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数据收集监测建立风险指标数据库,并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估,如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必须发出风险预警,启动风险应急处理措施,确保供应链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6总结与展望

金融领域的创新围绕资金、业务、风控、实现模式四个维度展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在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在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实现了金融的重构。这种基于科技支撑的改变和影响才拉开帷幕,假以时日,必将给现有金融格局带来更大的变化。这对于银行,是挑战,也是机遇。回顾本文,总结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金融对于银行而言,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上档升级,更是战略选择。加上借助互联网之势,它能突破城商行地域、网点等自身局限,去开拓更大的市场。是银行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去拓展中小企业长尾客户、锁定客群、创造利润、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2)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是通过渠道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形成“N+1+N”的生态圈,利用平台交易数据为核心增大和企业间的协调度,在业务、风控等方面转变理念,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这种创新不仅是平台化、电子化的创新,更应该是渠道+产品的双创新,借助互联网技术,定制差异化产品,抓住产业链痛点,实现金融对产业链的融合,打造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达到多方共赢的格局。

(3)创新模式在风险控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创新必然带来经营上的风险。虽说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但风险定价能力体现了核心竞争力,资产质量就是命脉。因此,发展创新和风险防控必须同步发力,要做好全方位保障措施,用可控的成本控制不可控的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同时,创新业务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更强,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创新的支持保障。

《供应链金融[本文共1383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