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从“让他三尺”而想到的

时间:2024-06-21 09:43:32
从“让他三尺”而想到的[本文共1196字]

从“让他三尺”而想到的

初冬的桐城,暖阳斜照。这条以礼让闻名的六尺巷,树影斑驳,卵石光澜。漫步此处,油然想起历史深处一代名相张英的君子情怀和礼让气度。这个几百年来一直视为礼让“标本”的桐城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安庆人,改善着多少人际邻里关系,促进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朝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里吴家因做房宅地发生纠纷。当地衙门多次派差上门调解,双方互不相让,调解无果。张英的家人一份家书寄到当朝宰相张英的手里,望求相爷施压解决宅地纠纷。没过多日,只见一钦差,骑匹枣红大马,四蹄翻腾,路上的尘土在它尾巴后变成一带烟雾,迎着朝阳直往张家奔来,放下家书返京。在家等候多时的张家接过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阅信后,先是傻了眼,觉得长辈相爷没为他说话帮忙,后冷静一思,相爷短诗一首,亮出了他老人家的高风亮节和礼让气度。相爷的诗还道出了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这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于是,张家做屋时,先让了三尺。吴家见当朝相爷都发了话,且张家让了三尺,于是乎他也让了三尺。这就是安庆桐城著名六尺巷的故事由来。

清朝宰相张英的一封家书,不仅留下一段千古佳话,换来其万年流芳,更在为官修德治国齐家方面留下了惠及今人的文化传承。

从人际关系来看,“让他三尺”是严以修身的体现。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张英的谦逊礼让,蕴含着为官者德治礼序、荣德重礼的文化精神,更体现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时代精神。大家从五湖四海而来,能聚在一起共事,这也是一种缘分。因此,遇事“让他三尺”远离争论长短,追逐名利,就能在世事纷争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互让“三尺”,腾出彼此深度思考的空间,谋求更大范围的共识,于工作于事业,百利无一害。

从班子的团结上看,“让他三尺”是维护安定团结的必要。所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讲的就是在班子中首先要坚持党性,维护大局。对于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必须敢于揭短,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样才能保障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班子的纯洁性,战斗性,号召性。但是在班子工作中,有不同意见实属正常。切记不可动感情,甚至动粗。有的为一己私利与同事、与领导斤斤计较,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无休止地在党内闹无原则纠纷。实质上是以我为中心,心里容不得他人。这样的班子有什么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呢?于是,大家这时相互必须冷静下来,心静才觉凉。不妨想想“让他三尺”,不搞家长制,发挥群言堂。做到你投我以礼让之心,我终报你以谦让之意。纷争陡起,却又天高云淡。其中神秘之手即是道德的力量。这样,大家才能心平气和地在一起共谋大事,商讨大业。

从社会结构来看,“让他三尺”是促进和谐人类社会的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方面强调彰显修身、仁爱、齐家等博大内涵,并学会包容、度量大、笑纳百川。像大清贤相张英那样胸怀宽广,克己奉公,乐于忍让,真正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还要善行需从礼让开始,“孔融让梨”,《醉翁亭记》之“让泉”等典故与“六尺巷”同出一源。因此,我们无论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在行路、在共事中,都应礼让为先。“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如人人都能有“让”的风格,“让”的智慧,“让”的行动,那么让出的小是个人心情舒畅,大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安宁和谐。

《从“让他三尺”而想到的[本文共119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