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块糖的故事》有感
最近读了陶行知的教育故事,感慨颇深,尤其是其中的一篇《四块糖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教育让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经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感觉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
读完这个故事,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怎样才能把学生教育好,我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文中的陶行知先生能够因材施教,用爱心和耐心感动教育学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认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善良的可爱的,可是问题却总是层出不穷,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忍不住要问: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把他们教育好?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世间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富有爱心而且能识得千里马的伯乐。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学生要做到有关爱和耐心,而且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让我们教师的爱来温暖学生,不要让学生把我们当成“阶级敌人”,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就要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教师应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文中的王友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但是陶行知先生把他看作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也应一视同仁,不要划分阶层。让学生感觉到不公平。再就是,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教师要做到体察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不缺少优点,要看教师是否有一双慧眼,就像文中陶行知先生的做法,他没有盯住王友的缺点,而是肯定了他的优点,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我们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建立自信,对自己予以肯定,增强他们的学习以及各方面的自信。而且对于学生,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确实需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班级、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与潜能。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成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以及克服自己的缺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对待学生要有宽容之心。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怀有宽容之心。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要鼓励他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做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和成才。我们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要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学生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空间,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工作是一条长期、复杂、艰巨的道路,我要在这条路上继续摸索前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